一
上周参加了一次新能源汽车投资分享活动,认识了一群有研究新能源车创投方面的新朋友。
我在国内一定是至少每两周争取参加一次完全非自己领域的线下活动,非猎头,非HR,非管理的聚会。一般比如新产业、投资、健身、购物、礼仪、西餐、艺术……等等,在这些领域我基本是空白到小白状态。
个人最喜欢的是投资类的,所以差不多每月参加一次这种沙龙聚会,交流一下投资心得,了解投资渠道和投资动向。
我本人在实业投资领域算是一个小白加的水平,所以这次参加的沙龙是位92年的小朋友主讲的,也让我非常受益。
线下活动最大的好处是身边都是完全新领域的人,你是完全一个外行,可以肆无忌惮的扫盲。而且能做讲座的人肯定在这行做过研究。有时候讲座时听到一两句话就可能对你极有启发,也可能得到很宝贵的资讯。
因为自己程度低,人人都可以当你的老师,完全可以把自己当白痴,向别人当面求教。线下活动大家都是想交朋友的,都是放松开放的状态。一场线下的活动收获是很多的。我觉得起码可以:
1.扩展知识边界
2.认识新的朋友
3.让自己知道自己有很多不懂,不要提醒自己就会谦卑。
有很多身居高位的人会定期抽空出来坐坐地铁公交,体验生活。我有位朋友已经是6家上市公司控股东,但还是会自己定票,自己出国旅游,订Airbnb到一个谁也不认识他的地方生活一个月左右,接地气,过平常的生活,受点罪…..
我们普通人自也不必那么大费周折,我们就是nobody, 出门不需要戴墨镜,更不需要带保镖自有好处。身边平民资源大把,尤其是大城市,每个周末,晚间活动无数,只要你稍加挑选,了解一些新知识,认识一些新朋友,真的不难。
很多人很容易圈子固化,工作固化,其实很多时候,在于我们怎么选择生活,选择如何去利用每一天的时间,把什么真正放在心上。
我非常反对现在很多本来圈子就很窄的人还学什么社交“断舍离”。
“断舍离”是舍去你不必要的、多余的社交,是少而精,多样而高质,减少无效的社交,这是要有功力的。我看到很多人圈子质量很差,已经没什么人脉,还要“微信朋友圈对方三天可见(甚至不可见)”、生怕自己有什么天大的秘密被别人利用;平时都没什么社交,还觉得自己要减少干扰;明明自己还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小白偏要学人家阅尽千帆的老司机要向内寻找安宁,不再看外界.......其实都是自己没能力筛选,很容易注意力被别人带着走,只能用消极的方法处理。
如果自己社交能力差,辨别能力有限,再乱学断舍离了,真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步,危机到头都不知道怎么来的。你如果真加入一些大牛人的圈子,就会发现人家根本就不是这么处理的。
你不妨打开自己微信的朋友圈,仔细看看,里面有哪些你觉得值得学习的或者可以对你有助力的人,他们都是什么层次,在朋友圈是什么表现?就能大概知道你是什么层次,你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学习了。
二
记得有次听搜狗CEO王小川说滴滴程维的故事,说程维养了一缸金鱼,每天观察,突然有一天想到金鱼悠然自得,再怎么努力游也无法游出它们的边界——鱼缸的范围,而如果能从他的角度,就能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如果想突破认知就一定要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自从悟到了这点,程维的认知水平提升得很快,也给王小川极大的启发。
我也极受启发,有时候我们再怎么努力也很难突破自己的认知,因为我们每个人象养在鱼缸里的鱼一样认知是有边界的,很难认识到外部是有更大的空间的。
所谓坐井观天,其实在井里的并不知道天还很大,但如果不出来,不从新的更高的角度是永远不知道的。
我们都不要做鱼缸里的金鱼,但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是呢?我们都知道要换个角度看,但新角度在哪里,我们怎么能突破自己的“鱼缸”局限呢?
我们本能的会去读书,但实际上,我们的前人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我们自我学习很重要,但是如果能有比我们更高的人稍加指点,我们进步无疑会更快,有时候,我们自己独立苦思冥想很久,不如高人一句两句点拨。
我记得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有些奇怪的面试问题,我们的客户中就有很多必须有这个流程的。上次我听到吴军老师的专栏提到,投行高盛有个类似的问题:如果你缩小成一支铅笔的大小,被丢进一个榨汁机里,你如何出来?这种类似的问题,主要考你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思维,吴军老师提到高盛这个问题考你会不会求救,而很多中国人过度讲求自力更生,不会求救。
一个人总会遇到很多自己能力范围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自己瞎想,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导师会事半功倍。
我以前是个自尊心很强也很自信(负)的人,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喜欢自己拼命读书,自己找答案,自己思考。现在经历越多,越发现自循环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读书,自己读和别人读感受不一样,如果是认知比你高的人点拨一下,你一下子就能获得远超你自己死读的启发。
现在行业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很多跨行业的常识我们往往会觉得隔行如隔山,但是如果不掌握些基本的知识,会无法理解现在的动向,投资上莫名其妙被人割了韭菜、职场上莫名其妙成了炮灰.......
三
有很多朋友说在职场上、生活里走得好好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拉下来了,有的人觉得焦虑,不知道怎么防备。其实拉下来是有很明显的警示的,职场上几乎没有毫无预示的危机,只有毫无感觉的人。你要警惕的是:
1.你身边没有强过你的人
1)都是希望从你那儿得到指导的人
这种情况尤其是一些已经做了管理层的,做老板的。很外掏的很多,被别人请教的多,自己学习基本靠自学,有的还自我感觉良好。
记得新东方俞敏洪老师说,他经常给别的企业家比如柳传志啦,张瑞敏啦,马云啦打杂倒水,在企业家的活动中学到很多很多。我们大多数人自比俞敏洪老师的程度怎么样呢?如果我们身边都是给我们打杂倒水的人,没有人让我们觉得要去打杂倒水的就太可怕了。
2)你的朋友都和你差不多,没有比你赚得多很多的
除了你已经是世界首富,否则肯定是比你强的人已经不在你世界里了,你要常想想你这自认为不错的世界也许很Low,你这缸中鱼可知道?
3)你已经很久没有工作之外交新朋友了
我指真正除了吃饭、工作之外还能谈点人生、谈点理想之类的那种新的朋友,如果是35岁以上的人,有没有小你5岁,10岁的朋友?
2.你很久没有做那种知道应该做,但不愿意做的事。
这个我解释一下,我们经常说要走出舒适区,其实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舒适区在哪里。如果你遇到一些事情经常会拖延,本能不想做,有意回避。就要考虑一下,这件事是你“不想做”还是“不必做”,不必做的就不去做,但如果是不想做多半就是在你舒适区之外,这时应该用理性去判断一下,是不是让你做这件事有难度,你懒。如果做了一个月、一年后会怎么样,不做一个月、一年后又会怎么样。
如果你觉得最近都没有过这样的挑战,基本上是因为你大脑已经自动选择了不去做。你再叫一万遍,舒适区的边都靠不到,更不要说什么突破。
如果半年以上,出现以上的任何一种情况,你的警铃就应该大作,之种状况再延续一年半载,你就会固化,你觉得你还在匀速前进,其实你已经将命运交给了外部世界,前面有个坑里你不掉下去,谁会掉下去?一定要打到你的脸才会觉得疼,不是自找的吗?
突破“鱼缸”,除了自以为的努力,一定要学会借力,用更高的角度看自己,自己看不到?找更强更专业的人点拨指导啊。
改天再讲一讲请高手相助注意些什么。
推荐阅读:跳出你的“鱼缸” ,提升认知水平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