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185条名言打造卓有成效的个人管理

最近寒风凌冽,很多公司裁员,暗和两会下调GDP预期的步调。如果我们感觉没有出差错的话,经济还有很长一段L型的路要走,何时抬头还很难说。在这种困难的日子里,我们既要看到希望,又要默默储备粮食投资自己,以便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所以,今天推荐一本与个人发展相关的书——《卓有成效的个人管理》。

这本书的作者大名鼎鼎,乃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其著作等身,《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21世纪的管理挑战》《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动荡时代的管理》、《创新企业家精神》、《成果管理》等等,皆为经典,其管理认知和思想,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以及最佳管理实践学者企业家们,各类商业管理课程也都深受彼得·德鲁克思想的影响。

今天这本书非常特别,是彼得·德鲁克的名言辑录——从彼得·德鲁克几十种著作中摘录的可用于个人管理的名言。其中所辑名言,每一句都发人深省。我在这里摘录 18 条,同时附上我读时的所思所想,分享给大家。

1)不需要特别的才能

普通人的话,可以掌握实践能力,但或许不会很杰出。要想杰出需要特别的才能。但是要想取得成果,只要拥有一般的能力就足够了。

稻盛和夫经营京瓷时发现头脑聪明的一流人才经常留不住,对外发展时又不能把二把手、三把手带走,就大胆采用“笨蛋”战术,把那些能力较差的、不够成熟的人集合起来,去攻占新的市场。在这过程中,原本那些在本公司被埋没的人,不够活跃的人,被带到前线,与稻盛和夫同甘共苦、一起战斗,从中受到锤炼。这样做虽然领导人辛苦一些,但那些过去在公司里默默无闻的人,却一下子精神焕发,干劲培增,干出了成果。

稻盛和夫这种考虑和做法,和彼得·德鲁克说的“要想取得成果,只要拥有一般的能力就足够了”这点完全一致。

转过头来看我们自己,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自己不够杰出而妄自菲薄,只要我们有一般意义上的能力,通过合适的工作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实践,也可以取得应有的成果,绝不会一事无成。

知乎上流传的那句经典——“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就是这个意思。

2)想取得成果必备的五种能力

取得成果必备五种实践能力。第一,要清楚什么占用了自己的时间,然后系统管理所剩无几的时间。第二,注重对外界的贡献。第三,以强项为中心。第四,决定好优先顺序,将精力集中在能够取得显著成果的出色工作领域。第五,为取得成果做出决策

第一点,可以通过记录时间日志来练习,我之前也有介绍过,简单讲,就是在开始做一件事情时记录开始时间,在结束时统计耗时。统计一周,就能发现自己的时间占用情况,就可以做出有效的改善计划

第二点,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有输出且对他人或组织有用才是有成果。只顾自己成长不顾组织目标的做法,不能长久。

第三点说的是我们要注重强项和优势,为自己打造一个支点,撬动周围资源,通过协作,以共的方式实现目标

第四点讲取舍之道,与80/20法则类似,我们要做得更少,做得更好。

第五点讲的是主动选择,承担结果。想要更好决策,必须明确自己的优势、工作方法和价值观,心中要清楚自己行事的原则、界限,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3)以输出为核心

要使生产率最大化,就得以成果也就是工作的输出为核心。而不能以技能知识等的投入为出发点。技能、信息、知识只是工具。

这和我一直说的成人工作和学习的原则一致:

  • 以输出为目的的学习
  • 以结果为导向的实践

4)考虑应做的贡献

为了取得成果,我们必须考虑自己应做的贡献。把手头工作放一放,将注意力转向目标,问问自己能为组织的成果做出什么有用的贡献,并以责任为中心。

这点要求我们完成思维的转变:从“我要什么、组织能给我什么”转向“为达成组织的目标,我要承担什么责任,做出什么贡献”。

不是洗脑,是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

5)看清自己优势的唯一方法

一旦决定要做什么,就把期待的结果写下来。9个月或者1年以后,拿出来与结果对照一下。我这样坚持了50年,每次都有意外收获。谁这样做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自己的优势就很明显了。认清自我,最重要的是了解优势。

这个方法的逻辑是:优势并非天生,而是通过持续循环的“目标-行动-复盘”做出来的。

有人可能会问:可是有的事情就是不适合我呀,也要一直这么做吗?

话不错,人确实有倾向性,有天赋差异,需要考虑。

如果你能发现自己做某些事情感觉比较容易投入进去,进度较他人快,那选择这类你表现出一定天赋的方向,自然是更好的;如果你从未有过这种感觉,或分辨不出,那抓住当下在做的事情,通过持续行动做出优势,就是远比换来换去要好得多的选择。

一旦优势出来,你就能吸引更多资源和机会,就能看到更多可能性。

6)注重自己的优势

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去改进你不擅长的方面,而是应该注重自己的优势。比起把一流的能力变成超一流的能力,从无能力到一般能力要耗费多得多的精力和努力。

这点在说“长板理论”、“一阵顶破天”。

关注劣势容易对自己形成负面评价,陷入负面情绪中,影响发展。注重优势容易进入正反馈循环,让自己越来越好。当不擅长的方面或劣势成为显性因素,影响个人发展时,可考虑通过协作外包来解决。无法助这两种策略时,再考虑“以勤补拙”。

7)在大组织工作,还是在小组织工作

这是一件应事先知道的大事。在紧张和不安的情况下能做好工作,还是在准备就绪的情况下能做好工作?在大组织里作为齿轮能做好工作,还是在小组织里作为大人能做好工作?基本上没有人哪种情况都适合。

我之前回答诸如“进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之类的问题,多是条分缕析去论证公司能给员工什么好处什么坏处,较少考虑面临这种选择的个体适合在什么环境中工作。这是典型的错误,忽略了人的因素。而实际上,先明白个人的优势、工作风格和价值观,再做选择,才有更大概率找到适合的选项。

8)获得最好的工作

最棒的职业不会轻易得手。只有清楚自己的优势、工作方法以及价值观,并且做好充分准备去抓住机会的人才能够得到。这是因为只有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为之奋斗的人,才能够获得杰出的成就。

并没有标准意义上的最好工作,最好的工作是与个人“资源”(性格、优势、需要等等)紧密相关的。

父母觉得医生、教师公务员是最好的工作,但你对文字及文章好坏既有高敏感度又能沉下心来练习、提升,那从事文案、编辑、编剧、小说创作之类的工作,可能就是对你而言更好的选择。

但要想获得这样适合自己的好机会并长期发展,还需要你有决心、耐心把这种原始的特质和倾向淬炼成优势,并通过外在的成果彰显出来,让别人能够识别你的优势。这样,你才是有准备的人,配得上、抓得住新的、更好的机会。

9)所得取决于自身投资

当一个人自问从人生中能得到什么,并明白所得取决于自身投资时,他就成熟了;当一个人自问从组织中能得到什么,并明白所得取决于自身投资时,他就自由了。

这里的成熟,是指意识到我们的发展与成就,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真正为自己负责。不是逻辑上的、口头上的自我负责,而是把时间、精力、金钱、资源等投资在自己的发展与成长上并真正认同这是取得成果的首要和必要条件,并且能够接纳结果而不归因于他人。

这里的自由,指的是自由感,而非行事不受任何条件、规则和资源的“局限”。这种自由的感觉,源自于思维的转变:这是我选择这么做,是我主动要承担责任和结果。

10)知识无优劣

无论什么样的知识都不会比其他知识更高一筹。知识的定位,不是由各种知识所固有的优越性或劣等性,而是由其在同一任务中的贡献所决定的。虽说“哲学是科学的女王”,但是,治疗肾结石时,比起哲学家或逻辑学者,更需要的是泌尿专科医生。

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根深蒂固的等级思维。一切东西,一经我们的头脑判断,就分三六九等。

实际上,类似知识、技能什等等,并没有绝对与生俱来的固有的优劣,只需知晓他们是否在恰当的时候、在适合的情景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即可。

譬如MFC,前几年我总觉得它低人一等。但在一些行业场景(如通信、军工、政府信息化等)中,它仍能很好的满足业务需求和开发需求,甚至在有些情形下,如对安装包体积、第三方库依赖都比较严苛的合,它却是比Qt、NW.Js等更合适的选择。

所以,不从自身绝对优劣,只看适用性和贡献大小来做选择,更好。

11)不适合创业的人

注重确定性的人不适合创业。那样的人也不适合做政治家、军官、国际航线船长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做决定,而做决定本身就有不确定性

这是我见过判断不适合创业的人的说法中最靠谱的了。

类似的,还有一个人是否适合买卖股票这种事情,也可以从是否注重确定性这个角度来判断。譬如我爱人,很看重确定性,不能承受一星半点损失,也受不住股价波动带来的刺激,那她是不适合买股票的。我倒还好,愿意与不确定性共舞,所以,我才有加入创业团队的经历,才有现在的自由职业尝试。

12)要将真正的变化与一时的流行区分开来

必须观察变化,并思考该变化是否是机会,思考这个变化是真正的变化还是一时的流行。区分方法很简单。真正的变化是由人们的行动引起的,而一时的流行只是人们的口头谈论而已。

我由这个区分方法想到一些事情。

很多热点事件、信息,都是一时流行,不过是人们口头谈资。三五天,顶多三两周,就会过去。所以对这类现象或信息,无须关注,更无须担心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要知道,真正重要的事情、与你相关的信息,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抵达你这里。所以,我们大可放心,拉长看微信今日头条知乎APP的时间周期,不必焦虑,因为什么重要的事情都不会错过。

彼得·德鲁克提到的这个区分方法,延展一下,还可以判断现在各种流量产,比如流量小生,是否真的有那么大影响力

延展的方法就是看电影票房。

譬如2016年集齐杨幂、林允、吴亦凡、王源等流量明星的《爵迹》,制作成本接近 2 亿,票房收入为 3.8 亿,扣去成本,实属亏钱买卖

再譬如2018年,由迪丽热巴、王俊凯主演的《解忧杂货店》,吴亦凡、唐嫣主演的《欧洲攻略》,票房收入相比他们在微博上的数据热度,也都惨不忍睹。

这就说明,这些流量小生,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号召力,因为并没有那么多人愿意花钱为其买单。

13)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业绩

如果没有业绩的话,那么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上,亲切的谈话与热情的态度都没有意义的,不过是用来掩饰淡薄的人际关系罢了。相反,如果给身边的人都带来好处的话,即使是说了一些失礼的话,也不会破坏人际关系。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本质是价值交换。基于两点:

你个人有无能力做出成果。有成果,说明你有价值。 你的成果和价值,能否给他人带来价值。能,彼此就可发生链接,互惠、双

14)应满足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在做决策时,必须要清楚决策的目的是什么,应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应满足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我们的决策,往往受情绪支配,不会这么理性,而是事后追悔,痛定思痛,然后下次再一时冲动做出选择,然后……如时循环。

要跳出来,就要:

  • 牢记这个原则和三个“什么”
  • 对重大选择提前做出答案,发生时调取、审视、决断

15)有必要行动时

如果什么都不做事态会恶化的话,就必须采取行动。这也同样适用于机会。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会失去重要机会的话,就要果断采取行动。

什么都不选,也是一种选择。但往往不是最优的选择。所以当我们纠结难断时,问问自己:假如我什么都不选,结果最可能是什么?

如果答案是事态恶化或机会丧失,那就行动。如还不能起而行,就设想下自己是否可以接受那个结果。

16)决定优先顺序的四个原则

决定优先顺序有几个重要的原则。这些原则都与勇气有关,与分析无关。第一,选择未来而不是过去;第二,关注机会而不是问题;第三,不能随波逐流,要有个性;第四,要选择能带来变革的事而不是平淡无奇的事。

面向未来,起码是三年以后的未来。面向机会则是要关注成功后会如何。

比如张三有两个Offer,一个是中型信息安全公司市场经理,薪水较高,工作稳定,一个是高效产教融合的负责人,薪水较前一个低2000块,但开发项目有30%提成。

那结合面向未来和面向机会这两个原则,显然产教融合的Offer,综合收入会更高,个人获得的资源和工作掌控度也更好。

17)舍弃没必要的工作

必须找出并舍弃完全没必要做以及浪费时间的工作。最好想一下如果整个工作都不做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如果答案是什么影响都没有的话,那就应该直接舍弃这个工作。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时间有限,任由不重要的事情吞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导致没法做关键要务,无法靠近目标

实际上,我们的工作结果,由20%的少数事情决定,要聚焦在这些事情上,其他的要么不做,要么委托(或外包给)他人去做。

18)解决问题的三种方法

有三种方法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第一种方法是拥有像我说的第二人生,哪怕只是改变一下组织也好。第二种方法是拥有第二工作,也就是说在有了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涉及另一个领域。第三种方法是成为社会创业者。虽然喜欢工作,但已经没有了激情,这样即使继续工作,也会逐渐减少工作时间,并开始从事新的工作,特别是非营利的工作。

我们终究会抵达一个态:自身很难在工作领域相关思维知识技能等方面有显著的成长,也很难给他人或组织带来更大贡献,以致自我感觉迷惘或倦怠。

此时可以考虑彼得·德鲁克说的这三种方法,打造第二人生。但前提是,你要意识到自己到了这个状态,或评估出自己何时将到达这个状态,然后,提前几年为创造第二人生做准备,给自己一个缓冲期,这样便不会在那个倦怠状态来临时拔剑四顾心茫然。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8 +1
安晓辉

微信公众号:安晓辉生涯(ID:programmer_sight);作家,职业规划师。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