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职场工作多年,如何转行跨界?

最近一直有四十岁、甚至五十以上资深的朋友和我讨论职业规划的问题,他们的共同点:

在现有工作上有相当成绩,已经是否个领域的专家或高管;
有一定人脉、财富、专业积累;
家庭负担轻,孩子成年;
精力充沛,身体健康;
热爱工作;
…… 总之,现在的工作上升空间受限,但却是人生资源最丰富的时候。

我有几位资深的朋友都感慨地和我说起过,这个阶段是他们人生中最好的阶段,却无法在现在的舞台上得到更好的施展。

想要突破到更高层很不容易,在现有的平台上再有发展也有危机感,有些国企还要强制退休 。中国的职环境相对保守,人力资源比较有层次,每年的新鲜职场人还是有无数。

这部分人才下一个十年,甚至更长的职涯想要突破机会在哪里?

资深人才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与自己原来专业相关创业

更多的人选择职业的延展或再次转型,做培训、咨询这两个大方向是最普遍,还有一些想做投资的。

这三个方向能承接过往的经验,将自己积累的经验传授传承是这个阶段很多人的理想

据我观察,真正以这三个方向为转型目标的,达到期望值的比较少。

大多数人离开原来工作后进入这三个方向的还是兼职态,工作量锐减。

1、商业运作能力缺乏

绝大部分高管是原先做中后台管理的,对于市场其实并不是特别了解,基本没有单独获客能力。

有些企业高管,做培训/咨询基本依赖朋友间的介绍,运作非常不正式,自己希望压力不大的做自由顾问,实际这样很难形成商业闭环;

课程或咨询大多是经验传授,没有专业训练,缺乏商业打磨,即使有些课程效果不错,但难成体系。

2、一旦脱离实际业务,行业和情境转变之快超出很多人的想像

这些经验丰富,年近退休人才传统行业背景的较多,大多管理经验丰富,早已经脱离一线市场和实际操作了。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分析过,很多管理类分享很有道理,但都以改善体验为主,虽然有用,并不算刚需,难以让人重复买单。而且这部分高管曾经在的大企业的经验很多在于时代红利品牌及体系的复合因素,成功能否复制让人存疑。

3、绝大多数人除去Title影响力是低于预期的

培训为例,通过原有积累的人脉接到一些课程是没问题的。

但是前XXX公司XX总,实在有些太多; 现XX公司XX总也不少。

更何况专业的培训讲师也在不断增加,虽然蛋糕很大,但客户选择也很多。

这部分人很困惑,觉得自己很有能力,为什么就得不到市场认可,总觉得自己只是欠缺一个施展的舞台、缺乏机会。

其实缺乏舞台和机会本身就是问题所在。

平台和商业化运作的经验也是需要学习积累的,也需要早做准备。

成功转型的都是把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工作提前准备,而且是全职准备。

猎头为例,现在很多年龄已经超过四十五岁甚至以上的专业人士希望转型到这个行业猎头顾问,理由是自己有很多高管资源,行业经验丰富,完全可以嫁接到做咨询式顾问

猎头这行尤其是咨询式猎头可以一直做到老,会越老越值钱。

理论是如此,但我在中国几乎没有看到一起四十五岁以上转型做顾问非常成功的,甚至合格的都极少,除非极少数几位直接做高管的,因为管理相对相通些。

即使转型做ExecutiveSearch的也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老,等到现有工作退休后,想轻松转型,即使号称是做高管搜寻,虽然有,但我也没有看到过一例比较成功的。

绝大多数后来转型成功的在三十五岁之前。

如果大家都是到老了就可以顺利转行来做培训、咨询、投资,那那些年轻人干吗还要很早入行努力?凭什么你从来没在这行努力过,就可以成为“管理者”?

在一个行业成功后很多能力确实通用,但跨界并不是直接将原有的能力输出就可以直接变现。

专业服务本身也需要长时间积累。

如果真的希望转行,跨界,应该早做准备:

一是找到杠杆,积累跨界影响力

很多人的影响力很难超出自己的专业领域。 受众太窄,在行业内时未必感觉得到,但在跨界时,资源是不足的。

二是尽可能投入更多精力,刻意练习新行业的能力

无论什么类型的新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都需求补足很多新的专业技能

这就不可能仅凭兴趣,仅凭原有的储备就能成为新行业的专家,即使有些大家都认为可以做为杠杆的门槛颇低的写作、演讲,成为专业人士也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

一位医学专家并不代表无需大量写作练习轻松就能成为医学作家,如果没有在专业平台上建立影响力更难成为被认可的专业医学作家。

多大富豪可不是什么专业投资人,而是投资公司客户,差异就更大了。

三是了解新行业的商业运作,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

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加入、依托平台,都要有自己的变现方式,每个环节做成闭环才有发展的可能。

只有能掌控的部分才能成为自己商业模式的一部分。

比如,我的一些资深经理人朋友和培训公司合作上培训课,不少人也非常喜欢做培训,希望能今后以此为业。

我问他们,培训公司怎么和他们合作,他们的回答大多是:朋友的培训公司卖课程,招生,我去上课,我收上课费,不管其他的。

至于我问他们:

培训公司如何获客?你如何帮助培训公司因为你的课会有更多的收益?你有多少视你为必不可少的培训公司“朋友”?

基本考虑极少,那这种合作就不算控制资源。起码朋友的培训公司根本不是你的商业模式的一部分。

每个阶段都需要规划,不同阶段的重点不同。但无论哪个阶段都需要做出调整和改变,资深人才也是如此。不是在现有的赛道上跑步得到冠军也期待无需奔跑就能得到其他赛道上的冠军。

我们想要改赛道,就一定要能尽早开始,尽早奔跑。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5 +1
景红

景红,亚洲知名猎头公司仲望咨询总经理,在人力资源行业拥有15年以上的资深经验,LinkedIn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景红空间(ID:JinghongJoyce), 微博:Joyce-景红

复制成功
商业运作  职业规划  人才  管理者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1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分析的很到位!

2019-05-30 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