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为何你会帮人帮成仇?

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

前言

我对帮人这件事带来的副作用从小就有很深的感受。

我爷爷有个亲弟弟,我称呼为“二爷爷”。

我二爷爷家子女多,一共有6个,而且清一色是儿子,一个女儿都没有。

偏偏我二爷爷没等到家里老大成年就去世了,只剩下二奶奶拉扯着6个儿子。

在上世纪80年代,这种家庭最大的压力就是6个儿子成家的压力,因为每一个儿子结婚都得要准备一套婚房,同时又没有女儿出嫁腾出房子和换来彩礼以缓解压力。

我二奶奶虽然勤劳,从年头忙到年尾365天全年无休,但老大的婚事一操办之后,家里就穷得叮当响了。

剩下5个儿子,4个还未成年,老二又等着要新房子结婚(没有姑娘愿意跟四个小叔子挤在一起过日子),老大新婚欠下一屁股债暂时也帮不上弟弟们什么忙。

办法,我二奶奶就领着二表叔到我家钱来了。

80年代几乎家家都不富裕,但我爸妈看二奶奶真是不容易,就竭尽所能地将能凑出来的钱都借给二奶奶了。

隔了几年,我家也需要花钱了,那时二奶奶也去世了,就去跟二表叔商量是不是可以还钱了。

结果,二表叔不还钱不说,还说这钱是二奶奶借的,要钱的话跟二奶奶要去,他没有。

我爸说:“这个钱是当时二婶借了给你结婚用的,怎么能让二婶还呢?而且二婶也去世了,她怎么还呢?”

然后我二表叔就开始耍赖了:“当时是因为我要结婚借的钱不假,但这个钱借回来又不是我一个人用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都用了。如果他们当时不需要花钱上学,我也不需要去借钱结婚,家里的钱就够用了,因此这个钱不能我一个人还。”

我爸无奈,只好再去找我这些三表叔、四表叔、五表叔、六表叔商量,果不其然没一个人愿意分担这笔钱,都说这是老二借了结婚的,凭啥要他们分担呢?!

最后的结果就是借出去的钱一分都没能要回来,我爸跟他这些堂兄弟们还都闹僵了,亲戚都没得做了。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所以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借钱给别人,实在不得不的话就少借出一点,然后从不去追着还钱,就当这个钱丢了。

无他,就怕借出钱后不只是钱没了,连亲戚、朋友都没了。

为何借钱给别人救急这么好的帮助行为,反而会帮人帮成仇呢?

这个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才发现里面有着很深刻的社会学心理学和生演化学的原理,跟你分享下。

01、帮人成仇的原因一

根据社会惠理论,我们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者别人在接受我们的帮助后,都会产生一定的内疚心理,会想着尽快还掉这个人情。

在这种社会互惠下,我们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互帮互助。

比如,这次你公司有事要加班,拜托邻居去接孩子放学时顺便将你家小孩也接回来了;下次邻居有事时,你就更有意愿帮忙接邻居家小孩一起放学,因为要还掉这个人情。

到这儿,看起来一切都挺好的,大家友爱互助,充满了温情。

但如果你提供的帮助过大,对方发现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回报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

你可能会说对方估计会感恩戴德,一辈子感激我吧。

这有可能,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对方会恩将仇报,对你怀恨在心。

你也许会好奇,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

但这就是实实在在会发生的。因为人的生存除了肉体上要活下去之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也要能活下去。

比如,为什么我们总要找到不如自己的人?

目的就是寻找「比下有余」的心理优越感,避免总是「比上不足」带来的心理生存威胁。

如果你的帮助让对方难以回报,就会给对方造成心理生存的威胁。

对方为了解除心理生存的威胁,就会采用“恩将仇报”的方式启动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下面这个故事就很好地展现了这种防御机制启动后的行为

唐肃宗至德年间,岐州刺史李择言之子李勉,在开封当县尉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曾经私下偷偷放走了一个死囚。

过了几年之后,李勉官运不济,客游河北,却无意中偶遇了这名死囚。此时,这个人已然是一个富甲一方的大丝绸商人

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这个囚徒不由分说地将恩公李勉拉到家中盛情款待,恨不能把家中所有的好东西都拿与恩公分享。

但是越是如此,这个囚徒就越觉得自己的这些东西都不足以报答恩公的活命恩情。于是私下里和结发妻子商量:“恩公曾经救过我的命,我该如何报答他?”

妻子说:“给他1000匹绢,是否能够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囚徒说:“这肯定不行,当初不是他救的是我的命,而我现在哪来如此身家?这绝对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

妻子又说:“那就两千匹绢?”两千匹绢的确不是小数了,足够买下当地小半座城了。囚徒仍然摇头:“还是不够,多少钱怕都不够,毕竟命能拿钱来衡量么?”

于是囚徒总觉得自己欠李勉的,无法偿还。心病就此种下。于是妻子说:“既然这样,不如将他杀掉吧!只有杀掉他,你的心结才能平,人死了,你就不复欠他了。”

囚犯思来想去,觉得此法可行。多亏他们夫妻说话时,家里的仆人无意听到了对话。惊吓之余悄悄向李勉密了告,李勉知道后,连夜出逃,最终才免于一死。

因此,给人施以大恩之后,很多时候不仅不能图报,还要注意防止对方还不了这个恩情后,将“大恩”变“大仇”。

02、帮人成仇的原因二

对于受人帮助有负疚感的人,如果你帮得太过对方回报不了的话,可能会帮人帮成仇。

那对于另一种受人帮助没有负疚感的人,你是不是就可以放开来帮呢?

也不行!

这种人你帮多了后,同样会帮人帮成仇。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的过度帮助会拉高对方的期待,受助之人逐渐将你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之事,你做到了他毫无感激之情,一旦你减少或停止帮助后,他反而会恨你。

有个著名的佛家故事很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 一个人饿得要死的时候,你给他吃了一个馒头,他会对你感恩戴德,视为救命恩人。

但假如你动了更大的恻隐之心,担心他吃了这顿没有下顿,还是会饿死,于是连续给这个人吃了一个月的馒头。

你猜一个月之后,这个人对你的感激之情会不会提高了30倍?

很不幸,答案恰恰相反,他不会再感激你的救命之恩,而是会恨你:你是不是有病,给我吃了一个月的馒头,不干吗?!

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也有发生。 孙俪从2002年3月起,资助了一名贫困的高一学生。

2004年这名学生高考名落孙山,在孙俪的资助下他继续复读,于2005年考取上海水产大学。

后来这名学生到上海来报到时,孙俪和妈妈亲自去火车站接他,之后孙俪妈妈还陪他到学校去报到,给他交了学费,生活费按月寄给他,并说只要缺钱就给她们打电话

这名学生入学后仗着有孙俪的资助,花钱就开始大手大脚了,于是孙俪2005年11月起就停止了对他的资助。

后面的剧情发展就是这名学生写了一篇6000字的公开信,控诉孙俪的小气。

这件事当然体现了这名学生有些白眼狼的性格,但其实孙俪的资助方式也助长了这种白眼狼行为的发生。

如果孙俪的帮助点到为止,比如就到考上大学为止,或者给这名学生设定好大学生活费资助的上限而不是告知他“只要缺钱就给她们打电话”的话,也许最终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因此,我们在给别人提供帮助时,不能圣母心泛滥,适度即可,否则就很可能是“升米恩,斗米仇”了。

03、帮人成仇的原因三

帮得太过让人难以回报,或帮得太多让人习以为常,都会导致帮人帮成仇。

那如果就是正常适度的帮助,是不是就不会帮人帮成仇呢?

一般情况下是的,但还要留意下你的帮助对象。

如果你的帮助对象是属于超级自私或者自尊心很强的人,那么再适度的帮助也有可能帮人帮成仇。

超级自私的情况就不用多解释了,这类人就跟吸血蚂蟥一样,一旦发现你有帮助他的意愿,那就会得寸进尺,不吸干你不罢休。因此对于这类超级自私鬼,一点点帮助的念头都不能有。

为何对于自尊心很强的人也不能帮助呢?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刻画一个叫贾雨村的读书人。贾雨村出身没落诗书仕宦之家,寒窗苦读的动机是“求取功名、重整基业”,有才华也很有往上爬的欲望。

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一章里,贾雨村新上任应天府尹,恰好碰到了一桩命案。

正当贾雨村新官上任三把火,急于要拿人立威时,却被堂下的一门子使眼色阻止了。

原来这个门子是贾雨村还是没落书生时寄宿的寺庙里的小和尚还俗的,他见贾雨村是故人,就想着帮一帮贾雨村后能得到提拔重用。

结果贾雨村听了他的建议,没敢去捉拿命案主犯薛蟠,安然躲过了一劫,但事后贾雨村不仅没重用门子,而是寻了机会将这个门子给充军打发了。

为何呢?曹雪芹在书里写得很清楚,

“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新门子所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

因为贾雨村是一个高自尊的人,门子的帮助既是对他能力的否定,同时又会爆出他的贫贱出身,因此他对门子的帮助不是感激,而是“心中大不乐业”。

贾雨村的例子是身份低的人给身份高的人帮助给帮成仇的,那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的人帮助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呢?

也不是。

身份低的人如果也是高自尊的人,那么你帮了他之后得到的同样不是感谢,而是对方的伺机报复,因为他会觉得你的帮助伤害了他的自尊,一旦你落难后他就会迫不及待地踩在你的头上,通过羞辱你找回自己的自尊。

因此,对于高自尊的人,你最好是能少帮就少帮,不得不帮之时也绝不能让对方感知到身份落差。

04、帮人成仇的原因四

以上三种帮人成仇的情况主要都是对方的动机出了问题导致的,那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动机出了问题导致的呢?

也有可能。

在生演化的驱使下,我们是有帮人的天然冲动的,比如:

◆ 出于同情心的驱动,我们会见不得别人的痛苦从而伸出援手。

◆ 出于交配动机的驱动,男性会更多帮助那些外表有吸引力的女性。

◆ 出于基因层面的自私驱动,父母会在心理水平上对子女有着极强的利他主义

哪怕是无利可图时我们也会助人,有时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比如在一瞬间的紧急情况下有人会跳水救人、烈士们为了救战友选择牺牲自己。

但这类情况毕竟占少数,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助人行为都是期待有所回报的,这就是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

很多时候,我们的助人行为会得到对等的回报,比如我们通过帮人缓解了自己的痛苦、让自己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对方也给予了我们帮助等,这种就是良性的互帮互助文化

但有时,互帮者之间的回报期待会不一致。

比如,你给别人介绍了一笔生意让他大赚了一笔,你觉得你对他的帮助很大,他应该多多回报你,但对方请你吃了一顿大餐后就觉得你帮的这个忙他已经回报完了。

当你等着对方继续给你更大回报时,对方却认为已经不欠你什么了,这种情况下两人的仇就结下了:你认为对方忘恩负义,对方认为你贪得无厌。

因此,给予对方帮助后,我们要将自己期待的回报控制好,否则就会帮的人越多,结的仇人也越多了。

05、小结

现在你知道帮人帮成仇的四种原因了,帮人的风险这么大,那我们是不是不能再帮人了呢?

当然不是。

只要我们能清楚自己帮人的动机,选好帮助的对象,再把握好自己帮人的度,帮人就是利大于弊的事了:

◆ 如果你是被生演化因素驱动的帮人行为,或者你的帮人行为是因为自己的同理心强见不得别人的痛苦,那么帮人后就不该期待任何回报,这样无论对方是否会报恩,都不影响你跟对方的关系。

◆ 即便是不图回报,你也不应该去帮助那些超级自私或高自尊的人,因为这类帮助招回的不是善意,而是对方的贪得无厌和蓄意报复;如果你还期待回报,那就更不能帮这种人了。

◆ 给他人的帮助千万不能过度或过多,点到为止最合适,否则你的帮忙就是好心办坏事,将好人给帮成了坏人。

只要你注意避开上面的坑,今后遇到别人求助时就可以该出手时就出手了,这时你会发现,你的助人行为带来的就是自己的愉悦、他人的善意以及源源不断的回报了。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4 +1
YouCore

公众号“YouCore”(ID:YouCore),YouCore主策划,个人核心力赋能平台,一个老板、副总裁、总监们偷偷关注的公众号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