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职场工作放下心理优越感,打磨硬能力

前天和朋友K聊高龄职业经理人失业后的去处时,说到去处之一是卖保险,K说卖保险看似是出路,但坚持下来的并不多,能养家糊口的更少,很多人其实还是吃以前老本,只是听上去有份工作罢了。K说起我们一位共同的朋友G,原先是一家企业高管,前年失业,现在就在卖保险,业绩不好,可能被淘汰。我才后知后觉,春节期间G发祝福时用的是某保险公司的模板,但是,我想想似乎G最近的朋友圈还是晒美好生活的,一点看不出现在况不好的样子。K说G生活压力很大,但太好面子了,做不了保险这样的销售工作,他说G一直强调还在外资500强工作(G现在去的保险公司也是外资公司),其实他卖保险是不拿底薪的,G一直习惯性表现得生活很好,朋友们当然就信以为真,现在卖保险的太多了,即使想买保险也不会想到找G,他的业绩自然就不好了。K有些感叹,要面子有什么用。

我想了想,这是常见的维护心理优越感的表现吧。尤其是中年以后的职业经理人,很多生活的迷茫不仅在于生活负担重,更在于面子负担重,不到山穷水尽,都想保持这种虚幻的心理优越感。

如果让我选出职人最常见却最无用的思维,第一就是心理优越感。为了心理上的优越感,很多人干出明显没有意义的事,但即使我们旁观他人会很清楚的知道这是无用的,自己却也很难摆脱。

心理优越感的需求几乎是条件反射,人人难以避免。就像我们人人都知道超出自己支付能力奢侈品其实多大用,但轮到自己还是会一再交智商税

只是想成为一个成熟的职场人,最应该戒的也是心理优越感。在职场上,职场上有很多人条件很不错,似乎也很努力,但常常成绩平平。仔细看他们的行为,往往过于在意心理优越感了,以至于常见的有这么几种特点:

01、难接受自己失败

但是很多人沉迷在过去的虚荣里,难以面对真实的世界,为了面子,有人甚至能结束自己的生命。

很多人之所以在职场上遇到这个那个危机看得天大,往往之前都比较顺利,尤其是一路所谓好学校,好工作的人。

以K为例,曾经是企业高管,有一定的人脉,如果遇到困难积极向身边圈子寻求帮助,即使入职保险业,也可以有好的起步,但K把人生的挫折当成无法接受的失败,态度并不积极,当然,很多像K一样的人会觉得委屈,觉得自己曾经做过哪些成功的事,他人为什么不给自己机会,为什么没人主动来帮助自己。但人生起伏难免,自己的困难永远应该自己解决,如果不能积极面对就很难有新的突破可能,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难题要面对,他人没时间一直关注你。

K这样好歹还算找了一份正经工作。

曾经有一年,我有位前同事失业了,不敢告诉家人,向近些的朋友悄悄钱,向我借钱时,我问他,为什么不和太太讲讲,一家人不是应该同甘共苦吗?他说不敢,太太一直花销很大,朋友圈都是有钱人,他不敢让太太知道自己失败,希望早点找到好工作后再说。因为要保持面子,找工作也高不成低不就的,后来自己成立了一家公司老板,后来,听说公司没开下去,他也没有还钱给任何朋友,再后来,听说离婚了,现在这位朋友失联了,不知道近况如何。

心理优越感并不能帮助你扛过人生的低谷。心理上的优越,让他人认同其实并不能让你真正受到尊重。过于夸大了别人的看法,实际上并没有实际意义。

真正的强者,都是能放下面子的人,前段时间,罗永浩还清六亿欠款的事被很多人赞扬,曾经的老罗被多少人耻笑,如果在意以前的优越感不放下面子,可能会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成老赖,只有屡败屡战的人才能与人生起伏共舞。

02、在乎无关紧要的小节

心理优越感还表现在对外细枝末节的关注上,这么多年猎头,我发现很多人对办公楼等级,坐位位置,头衔称呼... ...重视程度远胜于对工作本身的关注。

在我们公司也是如此,业务团队都在大开间办公,这几年团队在扩大,时不时会有各团队座位调整,常在调整时有人为了座位分配问题发生不愉快,有些人就是会觉得座位有好坏,座位就是自己地位的评价。一般团队经理都会选在安排给各自团队位置中最好的。

实际上也有例外,我们业绩最优的经理就坐在团队中“最差”的位置——门口靠饮水机的位置,她说因为大家都不喜欢这个位置,觉得门口风水差,没有隐私,谁都不愿意坐这个位置,那她就自己坐,事实上,在最差位置的人往往是业绩最好的,位置差不差和工作效率无关。

这是极少数清醒的人,大多人是相反的,业绩还没做出来,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生怕被亏待了。

一个人如果能紧盯自己最重要的目标,重视自己真正能赚钱的能力,与一个一会儿看中豪华办公室的加持,一会儿在意Title高低。哪一位能出成绩可想而知。

03、短视,容易错失机遇

太过重视心理优越感也会影响选择,用他人的标准衡量自己,会让自己更注重虚名,而忘记真正的价值需要经过长期市场的考验。

我有位校友,毕业后考到中央部委做了公务员(我们那时研究生毕业入体制内是绝大部分),看似很风光,但因为各方面因素吧,反正一直没有升上去,十年前他就觉得在卧虎藏龙的部委,他各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基本也没有什么升职希望了,春节时他为孩子升学的事联系我,我才知道他这么多年中有好几个机会离开体制,但是想想离开风光的部委,成了求人办事的(实际上就算在公务员体系,他也不掌握什么实权,并没有什么别人求他办事)就不舒服,现在孩子想出国上大学了,发现自己连孩子的学费也付不起,对我说了句:觉得自己为了面子错过太多,但真要放下面子又太难了,希望我能给他的孩子做个职业辅导,以后选择不要像自己。当然,这也是他一时感慨,很多人一辈子都是既不如意又不愿意改变。

我曾经有体制内到体制外的经历,当时我从省厅到公司工作时,不经意就会发现社会评价的巨大差异,后来我从大公司又到小公司,同学聚会时有同学无意间表现的怜悯和体制内的优越感当时也很让人不舒服,心中不是不怀疑自己的决定,但是这几年再聚会时,发现生活没有饶过任何人,被生活掌掴的狼狈中年人不在少数。现在回想起来我刚出体制时的失落就觉得是个笑话,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位置,何必为了一点点心理上的优越感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在真实的世界里,心理优越感除了让自身感觉更好并没有太多意义,因为对于市场来说,最终评价你的标准是你的硬能力。硬能力才是真正能给你实际回报的。

硬能力可以用产出衡量出来,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01、关注产出的质量

只有你有产出才能变成钱,为世界带来了有用的东西,自己能用合法的方式赚到满意的收入才是自己真正的本领。

卡尔纽波特《优秀到不能被忽视》里讲道,曾经他非常在意被他人认同,这种“在意”体现在他不停地编写、修改个人网站上对自己工作的描述。感觉自己在竭力想让这个世界相信我的工作是有意思的。

但是事实上没人在乎。世界不会因为你在意这些表面的东西就真正回报给你。

后来卡尔纽波特摆脱这种自我拔高的窘境是因为认识到,是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 (工作)带来的价值,建立工匠思维(The craftsman mindset)才是对待职业生涯的正确方式。

要是你一直在琢磨“我如何才能变得真正优秀”这个问题,别人就会找上门来。对于成名,没有什么真正的捷径可走。所以,不是你有自尊别人就尊重你,只有用工匠精神打磨自己的工作质量,用作品体现自己的硬实力才有意义。

自己给世界带来价值,才能从市场获得回报。

02、关注未来的增长

一个活在存量里的人是没有未来的。

一个人真正的底气来自于俯下身子、努力让自己真正优秀起来,而不是仅仅关起门来自我欺骗自己是优秀的,只是生活无情。

巨人的工具》里讲过一个投资公司的建议:

看一下公司创始人是否曾经做过蹩脚的服务性工作, 比如在餐馆做过服务员或在饭店做过侍者。如果他们做过这些,那他们一般会在更长的时间内脚踏实地地工作。不耽于权力、不过分自大通常意味着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能够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公司,因为这些事的形成或建立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从很多中国成功的企业家身上我们能找出无数起于微末,曾经饱受挫折后成功的例子。比如董明珠在儿子2岁时丈夫病逝,没有任何背景资源的36岁单亲妈妈背井离乡打工,只能从格力推销员开始;任正非39岁转业,44岁离婚同时被单位开除,上有古稀的老父老母,下有一双儿女,还要照顾六个弟弟妹妹的生活,一家人就挤在深圳的棚户区房子也是租的,只有十几平方米... ...同样的经历如果在普通人身上,大概会过得凄楚不如意, 想想有多少自怨自艾的单亲妈妈,有多少工作不如意的中年打工人,抱怨生活的艰难、命运的无常才是常态。

你永远不知道前面的生活会有什么,无论过去如何都不代表未来,但是如果不能从过去走出来,就不会有未来。

03、关注能力提升

人活着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要过自己能承担的生活,更重要的,让自己不断升级自己的硬能力,配得上这种生活。

专注于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尤其要关注到实际能让你赚钱的技能上,以市场反馈作为指导。

我们与其关注那些表面的优越感,不如关注那些能让我们赚钱的硬技能,这才是硬实力。只有硬实力才能帮你赚钱,帮你挣到面子,而没有硬实力支撑的面子只会让你花钱。

就像卡尔纽波特所说,与其注意自己网站有多少阅读不如追踪每个月花在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专门思考上的小时数。因为后者才是训练让他赚钱的技能,前者只是这种能力的结果,再关注前者,也不会提升自己的硬能力。

认真而持续地积攒职资本, 并且相信宝贵的技能会转化成宝贵的机会,而不是停留在心理优越感中,如果不想暴露自己的无知就会永远无知。

好,总结一下,我们的心理优越感是本能,但真正让我们保持优势的是硬能力而不是自认为维持住了心理优越感。只有关注产出质量,关注能力提升,关注实际赚钱的技能,关注未来的增量,才能真正建立起优势。

所以控制自己的欲望,除非实力始终大于自己的欲望;放下自己对面子的执念,除非别人给你面子,你是没有办法有面子;控制自己的心理优越感,没有人能永远占在优势位上,除非让自己不断在硬能力的提升上。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22 +1
景红

景红,亚洲知名猎头公司仲望咨询总经理,在人力资源行业拥有15年以上的资深经验,LinkedIn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景红空间(ID:JinghongJoyce), 微博:Joyce-景红

复制成功
智商税  优越感  人才  价值  工作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