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分享4个实用方法

文 / Chris long(龙秀文)
YouCore私教导师
IT集团原广州分公司总经理

前言

一直以来,我自以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是不错的。

但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检视了下自己,发现自己还是不自觉地活成了大多数家庭女性的模板:

买房也是盯着学区房

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鸡娃

网上说空气炸锅好我也就跟风买了……

为什么我们会自以为独立思考能力不错,但最终的决策行为还是随大流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真正地独立思考吗?

我基于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踩过的坑,给你分享四个绝对有用的方法。

01、减少从众

很多时候你没独立思考,是因为你压根没意识到,自己没在独立思考。

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很容易就陷入到从众效应中。

比如,有朋友在群里发了一篇热文,接二连三地有人冒出来回复“好文,已转”。

看着满屏的“好文,已转”,你脑子一热也就跟着转发朋友圈了,仿佛不转就落伍了似的,压根顾不上辨别这篇文章内容的真假。

再比如,公司同事聚餐闲聊,有人几杯下肚,就开始吐槽公司和领导的各种问题。

看着别人七嘴八舌、你一句我一句地吐槽,哪怕你原先没认为公司有什么问题,甚至心里觉得领导还挺好的。但在这种氛围下,也很容易跟着吐槽几句,而且吐槽完了后,开始跟同事们感觉一样,觉得公司和领导确实有问题了。

从众效应会让你受到群体的影响,从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以求和他人保持一致。

这是你缺乏独立思考的最大诱因,因为从众既能让你大脑轻松,无需费力思考自己的观点,又能让你人际交往上更轻松,无需顶着与众不同的压力。

所以,如果你要提高独立思考能力,首先就要减少从众效应的影响,也就是不跟风。

具体的做法是两步:

1、停止盲从

2、甄别信息

▼ 第一步:停止盲从

我们很容易持有一个假设:如果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

尤其是我们对情况不确定的时候,会对这种群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

但不幸的是,根据《乌合之众》里的无数案例,群体很多时候是错的。因为人们往往不是依据理性决策在行动,只是基于从众效应在做反应。

我上高一时,我们的语文老师带着我们做了个小小的社会学实验。

下午放学时,他故意带着我们班在教学楼下抬头往天上看。

没一会儿,凡是经过的同学和老师,都停下来跟着往上看,虽然天上什么都没有,但楼下依然乌泱泱地挤满了人。

所以,当你再次要跟随别人做某事时,就要立即停下来,先问下自己:我现在是不是在无意识地跟着别人?

▼ 第二步:甄别信息

群体在做决策或行动时,绝大多数时候不是基于客观的信息,而是被直觉、情感和感受操控,人们的情绪行为相互传染,最终导致所有人都失去独立性,成为被群体裹挟的一员。

因此,你在准备跟着群体做出决策或行动前,先要去收集和验证下信息

比如,有人在群里跟你说:赶紧去囤货,明天又要静默了。

先不用第一时间就冲出门或打开手机去抢货,而是多方采集和求证下信息,看看这个消息是真的,还是谣传。

之后再决定你的行动。

02、明确前提

因为人类尚未掌握宇宙的本质规律,所以当前人类的任何认知都是基于局部规律的,在一定的条件内有效,超出这个范围可能就不对了。

比如,你初中理学习的牛顿力学,就是在低速条件下才有效的,如果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这时的物理现象就得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来解释了。

因此凡事必有前提。

如果你在准备应用某个方法或采纳某个建议时,能先问下这个方法或建议的前提是什么,你就很容易做出与众不同的思考或行动,独立思考能力就有了。

就像关于我投资的事。

有朋友告诉我,我应该去买些股票,因为现在钱放在银行理财里的收益太低了。

但又有朋友告诉我,我应该趁着现在房地产处于底部,去买房抄底

还有朋友告诉我,我完全可以将银行理财里的钱放他那儿,保底给10%的收益回报。

每个给我投资建议的朋友,都是真心为我好,而且都有成功案例佐证,如果是你听了,会不会摇摆不定呢?

我一开始也是摇摆不定的,但用了【明确前提】这一招后,就有我自己的独立思考结果了。

第一位朋友,属于股票投资赚了钱的。

但他已经钻研股票十多年了,既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又有他自己熟悉特性的多只股票,因为跟踪很多年了。我并不具备他的股票投资技能,所以这个建议我不能用。

第二位朋友,是过去十来年通过买房换房实现了财富的大幅增长。

但这是正好赶上了房地产高速发展的黄金二十年,后面的二十年肯定不能再用之前二十年的经验了。

第三位朋友,是这几年通过资金加高杠杆赚了钱的。

但这是2020年疫情以来,财政银行贷款政策宽松带来的短期机会,一旦政策收紧就不可控了。

像上面这样,通过明确他们建议背后的前提,我就能选择适合我自己的投资方式,而不会举棋不定了。

03、积极主动

这几年我遇到了不少人,都跟我提到一个“原生家庭”的心理学理论,说自己之所以是现在这样,不太如预期,主要就是受原生家庭影响了。

对“原生家庭”的理论我也略有所知,肯定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影响的,但如果将一切都推给原生家庭,就陷入“决定论”的误区了。

“决定论”否定了人后天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过度强调人是受基因、心理、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

我脾气不好是因为遗传的基因;

目标感不强是原生家庭父母教育影响性格就这样没法改;

大环境太差,所以我摆脱不了困境。

如果你也受这个观点影响,碰到解决不了的挑战时,就归咎于外界环境或他人影响,自然就不会独立思考,迎难而上了。

比如,以“领导认可、升职加薪”等外在标准定义工作是否努力时:

■ 在“有领导鼓励、有晋升希望”时,你可以保持干劲十足;

■ 可一旦领导否认、批评,或看不到提升的希望,就容易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工作也容易懈怠了。

但如果将工作视作自己实现价值的一个选择,那无论领导鼓励还是批评,你都不会受影响,还是会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往下做。

这就是积极主动的做法。

如何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呢?可以从语言、行为两方面入手:

▼ 1、积极正向的语言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体现。

正向的语言引导你向前看,聚焦在解决问题上,即使面对不确定及未知的风险,也敢于不断尝试行动去改变。

而消极的语言,会让你深陷在问题泥滩中,放大对问题的畏难情绪,止步不前。

以“下属依赖领导”为例,我开始定沟通规矩扭转他们的思维习惯:

只要跟我汇报,就要杜绝“我不能、我不得不、我不知道”这类消极被动的措辞,换成“我想要、我能、我试试看”这样的正向描述。

刚开始他们不习惯,我会负责提问引导他们从说问题转到给建议:

这些问题确实有点棘手,那么咱们今天讨论,你最想先解决什么问题呢?

你不想要这个,你想要的是什么呢?

你有什么好建议么,说来听听看。

听到提问后,他们的思维会逐步从无穷无尽的问题中抽离出来,去思考这个问题背后,他自己是想要解决什么?

一旦跟自己目标息息相关后,他们开始变得更愿意去思考各种可能的建议,越聊越有动力,甚至不需要我再给支持,自己就能独立解决了。

这规矩大概执行了3个月,我带的团队不论是正式交流,还是平时闲聊,到处都能听到正向的表达,以及相互之间的引导和启发。

就连客户都感受到变化了,跟我们销售说:选择你们,就是因为看到你们的领导和团队,有一种很强的积极向上感染力,我觉得这样的团队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 2、为选择扛责的行为习惯

选择并无绝对的好坏,关键是为选择扛责。

如果选择稍有点难度,要么直接放弃,要么赖上别人帮你扛责,那你永远无法做到独立思考,转化到独当一面。

为选择扛责,做到两步即可。

1)自设目标

我在定目标上喜欢依赖领导。

以前管团队时,我总是以“我是一个善于听指令的执行者,不善于定目标”的理由,在碰上定目标和做重大决策时,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求助老板,让他给我一个目标或给一个建议。

虽然目标有了,可因为都是老板的想法,一到有挑战时我又会没有主意,宁愿花时间整理汇报过程找老板帮助,也不愿意花时间独立思考去想对策。

只要困难一来,我就会自我设限往后退:

这件事太难了,我没有经验,必须要找老板了,否则压根就没法解决。

这个依赖性的思维习惯,能让我在不脱离老板的指导下把活干好,可一旦自己做决策,就会犹豫不决,只能带团队去处理保守、确定性强的任务,从来不敢冒险。

甚至事情做砸了,我还会外部归因,怪老板给我的任务太有挑战,而不反思自己不够努力。

2)独立应对

定下目标后,即使事情存在不确定性风险,你仍然会愿意深入思考一步,以主导者的姿态调动自身潜能助外部协助去做决策。

还拿“我依赖老板定目标”这件事为例。

当我发现自己这个消极应对模式后,我开始从心理和方法层面做自我调整

■ 主观上,我给自己定下强制性的原则:这件事情我不可以依赖任何人,除非我自己,所以必须再深入思考一步,想出一个对策出来。

■ 客观上,我开始借助快速学习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是原来处理过类似的,就让自己想方设法借鉴原来的经验来做决策;如果超出我自己经验范围外的,我会选择把过程中要解决的疑团,定下问题去网络搜索,或求助别人和书本,找到做决策的方法,再实践验证。

通过持续地践行独立应对原则,我发现遇事时决策更果断,也更有魄力,找老板更多是同步进展让他安心,以及听听他的思路,而不是处处依赖他了。

04、多用提问

用了前面三个方法,你基本就做到独立思考了。

但有一个难题就是,你往往事后才意识到自己又没有独立思考。

那怎样才能在事前就提醒自己呢?

一个好方法就是多用提问清单。

提问清单为什么有用呢?核心原因在于两点。

▼ 1、问句更能触发我们的思考

上学的时候坐在教室里听课,老师在上面讲得口若悬河,你是不是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

但一旦老师说:“注意啦,下面我要来提问了!”你是不是一下子就又清醒了呢?

这就是问句比陈述句威力更大的地方——会引起你的注意。

你对比一下以下两句话:

1、能成大事的人一般都能坚韧不拔地持续做一件事。

2、能成大事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什么特征呢?

哪一句更能触发你的思考?显然是第二句。

第一句很可能你看过就看过了,压根就没留下印象。

而第二句不但会引起你的注意,而且你自己可能还会有一个答案先冒出来,再跟提问的答案对照后,印象就深刻了。

提问清单之所以都是问句的形式,就是为了更大程度地激发你的思考。

▼ 2、使用简单效果突出

以评估别人的建议是否靠谱为例。

我们有一个评估模型,包括建议者的可信性、建议的价值性、建议的可替代性三个要求。

我现在跟你介绍了这个评估模型后,你是不是一脸懵呢?

首先,建议者的可靠性如何分析呢?

其次,怎么判断建议的价值性和可替代性呢?

最后,这些判断要素我应该先分析哪个、再分析哪个呢?

所以,虽然有了一个模型,可结果是你依然不会用。

但如果我帮你将上面这个模型转成一个提问清单呢?

■ 提问1:提建议的这个人是什么专业背景?

■ 提问2:他本次所提的建议跟他的专业背景是一致的吗?

■ 提问3:他本次出于什么目的提这个建议的呢?

■ 提问4:他这个建议对我有价值吗?如果有的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 提问5:如果我不接受这条建议的话,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吗?

■ 提问6:我有其它更好的替代解决办法吗?

你按照提问的顺序一个个来回答,是不是一下子就能用起来,而且不会忘了呢?

提问清单的价值就在于,它帮你将纷繁复杂的无序思考,转化为了有顺序的线性思考,一次只需考虑一个局部问题,既不会忘了用,思考的难度又大大降低,同时思考质量还大大提升了。

05、小结

所谓独立思考,就是两个关键特征:一是独立,不随大流;二是思考后的决策行为,比随大流的质量更高。

所以,要做到独立思考,第一关键就是先要克服从众效应。如果事事跟风,我们的思考就谈不上独立,而更多是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找理由。

但减少从众的行为,又不能走到一个极端,事事都故意与众不同,变成杠精和反社会人格,这就适得其反了。

所以,要掌握明确前提的方法,在决定听不听别人的建议或跟着别人做时,明确下对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如果这个前提跟自己一致,那就照着做,这时的照着做就不叫跟风,而是自己独立思考后的结果了。

做了决定或往下执行时,要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不怪罪客观环境,不依赖他人。这个世上能够依赖的人只有一个,就是你自己,即使要别人帮忙,也是自己主动去协调别人帮人,而是祈祷别人来帮忙。

上面三步做到了,你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了。

但难就难在,你往往是事后才意识到又忘了按上面三步来做了,所以你可以多多利用提问清单,助这个清单来提醒自己将这三步用起来。

我相信,用了提问清单,你不只是一个知道独立思考该如何做的人,而是一个真正能做到的人!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8 +1
YouCore

公众号“YouCore”(ID:YouCore),YouCore主策划,个人核心力赋能平台,一个老板、副总裁、总监们偷偷关注的公众号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