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格林斯潘传奇光环褪色

  2008.04.09 来源:华尔街日报

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名声岌岌可危,而他对此感到难以置信。

已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位子上退休格林斯潘三年前还被尊为“史上最伟大的央行行长”,现在却因2006年退休之前对美国经济实施的调控而饱受攻击。人们普遍指责说,他在任最后几年Fed实行的低利率和监管方面的放任政策为当前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这危机始于美国房市,现在正席卷全球银行股市贷款者和消费者格林斯潘执掌全球最具影响力经济机构长达18年,其间大多数时候,他都因自己治下的经济业绩而受到推崇。现在,他却发现自己遭到了质疑。

格林斯潘在位于华盛顿市区的办公室接受采访时说:“以前我因为莫须有的事情受到称颂,现在又因为莫须有的事情而被责难。”

现年82岁的格林斯潘想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历史尚未盖棺论定之前澄清事实。这位前任Fed主席并不否认他在意自己的名声。但他说,更紧迫的是弄清这危机的教训。他谈到:“如果对这一时期进行错误地评估,以及在避免相关问题时出现偏差,就会让人得出错误的结论、拿出错误的政策。”

现在,白宫和国会中的民主党在该如何修正美国金融体制的问题上矛盾重重,因此对格林斯潘的行事纪录进行审查现在已经是迫在眉睫。如果批评格林斯潘的一方占了上风,金融公司所可能就要面临更严格的监管,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自由度也会更小。如果格林斯潘的观点大行其道,依靠金融机构自律的潮流就会延续。对格林斯潘金融政策的批判,就很有可能会诱使Fed在眼前的危机过去之后相对较快地提高利率,甚至试图以高利率压缩未来的经济泡沫

格老说,他不后悔自己的任何决定。在他看来,许多评论家都忽略了对他有利的证据,也没能对他做决定的过程进行评价。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引用了过去的发言以及新闻剪报中的说法,甚至还拿出了一位现已身故的同事的信,这封信消除了两人在政策上有分歧的疑团。

他的语调时而急切、时而困惑、时而又沮丧。格老对论战并不陌生,他对老对手的评论不以为然。对讽刺他的政治卡通也是一笑了之。

真正让他恼火的批评来自他的朋友和以前的同事,其中许多都是广受尊敬的经济学家,也支持过他的政策,但现在却大放马后炮说他的政策是错的。格林斯潘说:“我很在意那些曾经与我站在一起的人指责我捏造事实。如此指责我的证据何在?太多的人仅凭想当然就对别人横加指责。我觉得这样做并不合适。”

目前对格老的指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在2001年至2003年,格老执掌下的Fed为了减轻互联网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影响而降息太多。随后的加息步伐又太慢。低利率刺激了抵押贷款,推动房价飙升至难以为继的地步。

其二,Fed监管太过松懈。批评人士认为,对信用状况不佳的贷款人央行没有推行更严格的抵押贷款标准,以致于这些人最终无法偿还贷款。此外,Fed未能预计到高危买房者给银行制造的风险敞口,导致银行没有足够的资本来吸纳这些抵押贷款的最终损失。

当时,格林斯潘预计他的政策会刺激住房市场,因为经济的其余方面受低利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基于自己数十年的研究,他认为住房市场升温会鼓励消费者房屋价值抵押获取贷款并增加支出格林斯潘预计这样很难形成房市泡沫,因为投机房市很难,而人们还对2000年技术股崩盘的情形记忆犹新。

格老现在承认,他对房市不太可能出现泡沫的看法是错的。然而他一直认为泡沫是动态经济不可避免的一个要素。他抽出一篇1999年的演讲稿,展示了其中以绿色记号笔标记的段落,他在其中对投资者恐慌之后又出现过度自信这种一再重复但又不可预知的模式提出了警告。他并不像其他一些国家的央行人员那样,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防止过度的资产价格通胀:他坚持认为,没有灵丹妙药能阻止房市泡沫。

格老说:“我很确定自己在这点上是对的。”而一旦自己被证明是错的,“我会改正。坚持错误观点不会给我创造既得利益。”

格林斯潘1926年生于纽约。他年纪轻轻就成了自由主义哲学家艾茵•兰德(Ayn Rand)的助手,深信个体利己主义会比政府更好地约束市场企业。他创办了一家经济顾问公司,并担任福特总统(Gerald Ford)和里根总统(Ronald Reagan)的经济顾问。1987年,里根任命格林斯潘Fed主席。

在执掌Fed的初期,格老便经历了大风浪的考验。他因迅速应对1987年股市危机而受到赞誉。但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降息方面步调迟缓,导致与时任总统的老布什(George H.W. Bush)冲突连连。格老被视为顽强的反通胀斗士,不免会扼杀强劲的经济增长

但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并安然度过了几次金融危机。人们对格老的崇敬之情有增无减。一些人指责他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繁荣中充当了啦啦队长而无实际建树。但在2001年,他大幅降息,以应对泡沫破裂的形势,并缓和了经济衰退,从而恢复了自己的荣光。

这位央行大师以高深莫测的言论和独树一帜的措辞著称,他不可思议的崇高威望成了讽刺文学的素材。现在已名声扫地的新闻记者斯蒂夫•格拉斯(Stephen Glass)曾经捏造了一篇报道,内容是说一家投资公司将格老当作神一样供奉,当时看来还挺像那么回事。以讽刺挖苦为乐的报纸和网站Onion在2001年曾如此描述格林斯潘:“在一次演讲后,数千名激动不已的年轻日本崇拜者围在他的车前推来挤去。”

2006年1月,格林斯潘从Fed退休之时,美国经济强劲,通胀水平较低,股价房价都在节节上涨。

但几个月后,危机的种子就开始发芽。房价不再上涨。房屋建设开始下滑。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几家贷款机构对冲基金破产

去年8月,问题蔓延到欧美银行业。9月,格林斯潘出版回忆录《动荡年代》。在报纸和电视上纷纷讨论格林斯潘的大作之时,他的继任者贝南克(Ben Bernanke)为应对危机而开始降息,迄今共降息6次。

人们对格老的看法也随着经济的转向而每况愈下。康涅狄格州民主党参议员克里斯•多德(Chris Dodd)2004年曾说格林斯潘在参议院得了极大的尊重,上个月却出言指责格林斯潘。身为参议院银行委员会(Senate Banking Committee)主席的多德指责格林斯潘的政策令数百万美国消费者面临止赎的境地。

反格林斯潘的情绪在“格林斯潘造成的混乱”(The Mess That Greenspan Made)和“格林斯潘致死人数统计”(Greenspan's Body Count)等博客上如火如荼。后者对据称与房地产崩溃有关的死亡人数进行统计。对冲基金经理威廉•弗雷根斯坦(William Fleckenstein)1月出版的新书《格林斯潘的泡沫:美联储的无知年代》(Greenspan's Bubbles: The Age of Ignorance at the Federal Reserve),现已再版三次。

格林斯潘依然有众多拥护者。他的回忆录已经卖了大约100万册。他在心怀崇敬的金融专业人士集会上为读者解答问题就收取了六位数字的酬劳。他还与3家公司签定了顾问协议,其中有德国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世界最大的债券基金公司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和斥资数十亿做空房市的对冲基金Paulson & Co.。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最近又邀请他加入一个委员会,为止赎权危机提供建议。

格林斯潘说,许多针对他的指责都是不公平的。他2004年的一次讲话受到的攻击让他犹为恼火。在那次讲话中,他提出可调息抵押贷款可让更多的贷款人受益。当时的利率处于历史低点,也就意味着有抵押贷款在身的人眼看着利率逐渐上调。

格林斯潘说,这些人忽略了第二个因素:他说的是要在利率调整前卖房的人会受益。他说,说完上面那番话8天后,他又澄清了自己的话,说他并不是要贬损30年固定利率贷款。他手指轻扣桌面,说批评者们引述了他之前的建议,却没有提到他后来那番话,令他极其恼火。“认真说来,这真是很不公平。”

他还积极地分析当前的危机,仍像在Fed时那样埋首于经济数据之中,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200位经济学博士的相助。他的客户现在提出的问题直指他留下的“政策遗产”:是什么导致了房市和信贷泡沫?这些泡沫将会收缩至何种程度?经济况会如何?

他的大作的平装版将于4月26日面世,其中加入了一个新的章节,内容是他所总结的一些教训。书中将解释他去年6月完成初版本之后的事件。由于无法得知有多少家庭背负着次债,格林斯潘花了几个月时间设计自己的数据系统

格老生平招质疑最多的决定就是2003年将利率调降至1%,但却直到2004年才开始缓慢上调。在关于这点的论战中,格老和批评者的说法截然不同。

批评者们强调政策出台之后的情形:过热的住房市场银行业债务激增,其中大多数现在都在痛苦消化这些恶果。这类批评观点现在占了绝大多数:在《华尔街日报》最近对55名经济家家进行的调查中,有84%的人认为Fed加息太慢。决策机构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的两名成员威廉•普尔(William Poole)和罗伯特•帕里(Robert Parry)最近双双表示,事后看来,低利率持续的时间太长了。这二位分别是圣路易斯和旧金山联储的行长。

格林斯潘关注的并非政策出台之后的情形,而是政策背后的想法。他说:“我想不出Fed的决策过程有哪一次不对的。”

格林斯潘说,低利率事实上违背了他厌恶钱容易的“老思想”。他说:“我内心深处不喜欢这样。”他说自己曾向同事们说明,一旦有了把握,就应当尽快结束低息政策。他还指出,在2003年前后,经济观察家们最担心的是持续下降的通胀率。当时,通缩风险虽然不大,却似乎十分真切,虽然他之前已经断定那是不可能的。

为了防止通缩,Fed将利率保持在低水平以刺激经济增长。格林斯潘强调说,当时,Fed政策委员会里仅有的反对意见来自想要进一步调低利率的人。他说,Fed最初逐渐提高利率,是为了让企业投资者有时间做好准备。2004和2005年,Fed上调利率的速度超出民间经济学家的预期。

这一判断目前正受到格林斯潘昔日同侪们的质疑,这些人中就包括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经济学家约翰•泰勒( John Taylor)。他在2001至2005年期间曾担任美国财政部国际事务的负责人,并因以他姓氏命名的“泰勒法则”而闻名学术圈。这一法则被Fed和其他央行用作指导利率设定的公式。

在Fed于2005年在怀俄明州Jackson Hole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泰勒对两位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经济学家在会上宣读的研究报告表示赞同,两人在报告中认为格林斯潘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央行行长。这是一个全球货币政策制定者们每年一次的聚会。泰勒在会上将美国出色的经济表现归功于格林斯潘,并对他“及时”和“恰到好处”的降息举措大加称颂。

但泰勒的论调去年8月却来了个大转弯。在去年的Jackson Hole会议上,泰勒引用自己的研究模型声称,美国的利率在低水平保持了过长的时间,这导致房价上涨过度并为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埋下了祸根。他今年2月在出席国会的听证会时又重复了这个观点。

这一指责刺痛了格老。他和泰勒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就是朋友,当时格老是福特总统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的主席,而泰勒则是该委员会的成员。格林斯潘后来又聘请泰勒来自己的咨询公司Townsend-Greenspan & Co.工作

上个月,格林斯潘邀请泰勒到他办公地共进午餐,并与这位老伙计进行了私下的辩论。格林斯潘认为,如果将问题归咎于Fed政策,那么住房泡沫应该主要限于美国,但事实是世界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出现了住房泡沫。他认为,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全球积累的大量储蓄。许多国家长期利率偏低,极大激发了购房需求

泰勒则反驳说,并不存在储蓄过剩的问题。他引用数据称,全球储蓄额与投资额相当。格林斯潘认为泰勒的数字“不说明问题”。他认为,影响利率的是投资“意向”而不是实际投资,而“意向”是难以量化的。

格林斯潘进一步认为,像泰勒那样依赖模型来说明如果他采用不同调控措施经济会作何反应是没有意义的。 他认为,即使是最好的模型在预测未来时也会有缺陷,因此,用这些模型来“预测”过去本来可能会怎样没什么意思。

格老一向不相信模型,且喜欢在经济数据公布后大放马后炮,这一点跟传统经济学家很不一样。虽然这赋予他同行所没有的洞察力,但也让他们对世界经济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

泰勒说,他仍坚持自己2005年的时候对格林斯潘整个任期表现的评价。他说,不应该因为他偶尔爱放马后炮而改变对他的总体评价。

格林斯潘在监管方面的表现也是人们讨论的话题。Fed的职责包括监管银行、实施涉及消费者保护的法案,如住房所有权权益保护法案(Home Ownership and Equity Protection Act)。现在,批评格林斯潘的人经常指责说,正是格林斯潘甩手掌柜式的监管方式导致贷款标准松弛、进而使许多人得以成功申请到他们根本无力承担的抵押贷款

格林斯潘表示,在监管问题上,他将具体事务交给了Fed的下属或分管消费者事务的Fed理事了。由高级职员去处理这类事务说明格林斯潘不看重监管。他们说,由于没有主席的敦促,Fed在加强消费者保护方面经常行动迟缓。

格林斯潘对所谓他胁迫其他人与其保持一致立的说法表示不屑。他说:“令人可笑的是,我发现自己被重新描绘成靠强权和诱导来让所有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高度智慧的人服从我。”他说:“这种说法太愚蠢了。这是一种篡改历史的可恶行为。”

Fed曾数次采取措施加强对次贷的监管,不过,其中没有哪一次是专门针对可调息次贷的。这类贷款在2005和2006年的异常增长是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源所在。格林斯潘说,Fed对这些贷款缺乏有效的数据

不过至少有一次,格林斯潘否决了同僚提出的加强次贷监管的主张。2000年,当时分管消费者事务的Fed理事爱德华•格拉姆里奇(Edward Gramlich)向格林斯潘提出,Fed应安排人员检查各家银行按揭业务部门有无滥发次级贷款的情况,这些部门的日常监管比较宽松。

去年夏天,格拉姆里奇去世前3个月曾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他说,那时候他认为,总的来说次级贷款是一种好东西。他当时还想像不到这东西后来如何演变成一场大危机,但他希望Fed在打击掠夺性放贷方面能充当领军的角色。

格林斯潘则回忆说,当时他不赞成这么做,他说,Fed不是一定要对这类贷款机构实施监管。他认为,Fed的监管会让人误以为这些暗地里的业务得到了Fed的认可,反而让消费者对他们盲目信任。

对格拉姆里奇的访谈发表后多次被引用来作为说明格林斯潘忽视次贷问题的例证。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格林斯潘从桌上拿过一张纸,上面是格拉姆里奇写的一封信,字迹已歪扭不清,时间则是他9月份去世前几天。

信中写道:你是位了不起的中央银行行长、一位伟大的领导者。我真诚地希望媒体别再在次级债监管问题上指责你了。过去发生的只是件很小的偶然事件。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复制成功
格林斯潘  fed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