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一个中国学生的“华尔街”困惑

  2009年01月14日  来源:国际金融

上世纪90年代,在华尔街投行鼎盛时期孕育而生的金融工程专业,吸引了大批国内学生。其中,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更是因卓越的声誉和出色的就业率使大批优秀学生不惜放弃中国名牌学校的全额奖学金慕名而去。

华尔街和各大投行的光辉下,“矿工”这个新兴词汇应运而生。所谓“矿工”,就是投行里从事数量分析的人,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然而,这个冬天,当国内应届毕业生在为一份工作抢破了脑袋时,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矿工”也同样遭受着职业寒冬。

12月是美国研究生的毕业季。以纽约大学为例,金融专业本届31名学生中仍有21名未找到工作,甚至连面试都寥寥无几。

位于华尔街的中心,纽约大学因其独具的地理优势和关系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 至100%,几乎人人都能手握几份各大投行的offer(录用书)。也因为如此,该校金融专业的申请人数更是从区区百人攀升至千人。其中不乏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学校的“元”和学者。刚拿到斯坦福大学金融工程硕士学位的小R暑期在高盛实习,一份非常出色的实习经历加上一流学校的学位仍未能给小R带来一份工作的offer。至今,小R仍然在四处投着简历。如果在往年,小R的经历完全能让其稳坐钓鱼台。

临近毕业的学生面临着求职危机,已经身处华尔街的许多白领精英同样面临相同的命运。

从最初的雷曼兄弟破产,到之后的高盛摩根士丹利股价不断下滑,大批裁员成了近阶段的一个景象。甚至朋友间互相讨论的话题,也变成了“你们公司何时裁员”、“你被裁了没有”……每个季度的大批裁员使得公司员工人心惶惶,而一旦被裁后的身份问题仿佛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很多在华尔街或各大投行对冲基金公司供职的中国人头上。原本众人眼中的金饭碗,一下子变成了风险很大的烫山芋。

美国金融形势的不断恶化,使大洋彼岸的众多精英选择在这个时候回到自己的祖国。一时间,各大基金公司私募公司变成海归们的首选;往往一个职位会有几百个人竞争。去年年底于纽约法拉盛地区举办的大型金融人才招聘会,无论是参加的公司,还是从美国各地赶来的求职者,盛况都不亚于国内的任何一招聘会

这些在众人眼里所谓精英中的精英,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正逐渐走下神坛。他们此刻正在期待,国内的金融机构能成为他们的避风港。(记者 谢志豪 系纽约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复制成功
华尔街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