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职场新人要学会忍耐

  在竞争的时代,人们似乎只注意竞争的利益,而看不到忍的益处。其实,这是现代人的一大误区。中国古代先贤、哲人有关忍的言论很多,有关忍的事例也千古流传。元代学者吴亮就曾编集一部《忍经》。他从经、史、子、集中摘录历代关于忍的言论、事迹、诗词、谚语汇集成书。在《忍经》序中,他说:“忍之为义,大矣。惟其能忍,则有涵养定力,触来无竞,事过而化,一以宽恕行之。当官以暴怒为戒,居家以谦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于人。好善忘势,方便存心,行之纯熟,可日践于无过之地,去圣贤又何远哉!苟或不然,任喜怒,分爱憎,捃拾人非,动峻乱色。于以非意者,未必能以理遣;遇于仓卒者,未必不入气胜。不失之褊浅,则失之躁急;自处不暇,何暇治事?将恐众怨丛身,咎莫大焉!”在这里,吴亮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忍之“大义”。从正面说,忍是一种德行,是一个人的修养。用一种忠恕之道、宽容之心对待人和事,戒暴怒,持谦和,好善忘恶,如此一来,就可修炼为圣贤之人。如果不这样,为所欲为,放纵性情,好事、好色,心气浮躁,不仅自身难保,更无法成就大事,众怨丛身,那时罪过可就大了,而且都是咎由自取。

  元代另一位学者许名奎著有《劝忍百箴》也是一部“忍经”。他所著的“忍经”是自己切身经验的反思。他说自己自壮年到老年,因为出身低微,屡屡受侮于人,但每每想到先哲有话“德量自隐忍中大”,用以自勉,于是便逆来顺受,不与竞,所以做《劝忍百箴》,是想和天下人共勉之。

  吴亮也好,许名奎也好,其所写的“忍经”对后人无疑有重要的鉴意义,看看古人怎样读“忍经”,并身体力行,以古鉴今,肯定会有好处。但是,二位先人的“忍经”肯定也少不了局限,不适于今天的现实。甘为奴隶的忍,不仅不该效仿,还应予以否定;有很多事,不忍不行,但有的事忍了就会违反原则,甚至丧失人格。所以,我们今天谈忍的意义,是为了以古鉴今,并非发思古之幽情。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勤劳、质朴、吃苦、耐劳这种精神什么时代都应提倡和发扬。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应尽的义务和职责的角度看,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少不了用忍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用忍来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忍对他人来说是尊重,对自我则是一种约束和克制,有忍耐力的人实际上是有修养、有自持力、有深度的人。忍在人的一生中既是全身远祸的护身符,又是成功的智慧和策略。所谓“一忍敌百勇”,正说明关键时刻忍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何把握忍之度呢?哲学上常常把度作为质和量的统一。也就是说,在度中间,包含了一定的质和量。在度之中,事的性质变化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不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变。而一旦超出了这个度,事物的性质便会出现新的特征。正如水在摄氏100度之内仍然是水,可一旦烧开便变成了汽一样。在对待忍的问题上,也有一个忍之度。这即是说,在这个度之内,我们是可以忍受的,也可以接受种种屈辱和不公,承担一定的痛苦和冤屈等等。但是,一旦超出了这个度,便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能再忍的,这个度,也就是忍的极限。

  如何掌握这个度,乃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和智慧,也是忍的关键。这里,很难说有什么通用标准和准则,更多的是随着所忍之人、所忍之事、所忍之时空的不同而改变。它要求有一种对具体环境、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的能力。一味地、毫无界限地忍不能算是真正强者的忍,它只是一种懦弱和无能的体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愚蠢。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些维护封建专制的没落文化总是告诫人们要忍,以此来尽忠、报恩等等。这便是一种不讲界限的忍,一种愚忍。这里所强调的忍则不是这样,它主张要认清忍之界限,科学地把握这个度,从而真正地使忍成为提高生活质量,丰富人生情趣,增加成功机会的方式。

  1.要学会耐烦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忍的一种十分平常的形式。所谓耐烦就是能够在自己已经对某一类事、某一些话语、某一种情景感到十分不适和讨厌,以至于心烦意乱的时候,仍然保持一种十分平和的态度,能够克制住自己心里的不高兴。

  最近,不少城市的电台以及社会福利心理咨询部门都开办了一种“热线电话”,专门就人生中的某些令人烦扰的问题为人们排忧解难。就在这些电话中,不少人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回到家里后,本来经过一天工作就十分疲惫的心情,往往会为一些小事而备感心烦,似乎什么都不顺眼。于是,在家庭中出现了矛盾和隔阂。例如有的人由于天天在家里听老母亲的叨叨絮语而感到烦恼,以至于与父母不和等等。总之,厌烦是引起人生烦恼的一个原因。而耐烦则正是针对这一现象而言的,它就是要在心情比较不顺、烦躁的时候,能够忍得下来,不发作、不生气。这无疑体现了一种人生的修养和境界。

  实际上,耐烦在心理学上的应用很广泛。它就是不少心理学书中讲的一种“倾听的艺术”。在一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诊所里,不少高明的医生心里都很明白,有的心理病人来到诊所,并不一定要你给他开什么处方、拿什么药,而仅仅希望得到一种理解和同情。他只是需要你能够认真地倾听他的观点、想法。在这种时候,你不一定要过多地说什么,只需耐心听他说完,不住地报之以“嗯”的似是而非的认可声,也就足够了。如果他觉得你的确是在仔细地听他讲,那么在他把心里的话倒完了之后,他的情绪也就自然好起来了。

  应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担任一个这样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只要我们在工作单位、在家庭中、在朋友间能够做到耐烦,必定会从中大获好处,并得到一种自我满足。

  2.做事要戒迁怒

  人们有时可能在某一特定合中出于一定的因素暂时地忍下来了。可是,他往往还是压不住心头怒火。于是,便随意地找一个对象加以发泄。这便叫做迁怒。而戒迁怒也是忍的一种必要的形式。

  能否真正做到戒迁怒,是衡量一个人是真忍,还是假忍的重要标准。有些人受了上级的批评,回来后对着自己的下级发脾气;有些人在工作中不顺、出了纰漏,便回家找自己的太太、孩子出气。这样,无疑是缺乏修养的表现,而且是害人又害己。戒迁怒则正是要防止和杜绝这一类现象的发生。曾经有人这样认为,有气憋在肚子里,对身心健康不利。此话当然是有道理的。有气必须拿一些合适的对象加以排遣,但是,决不能随意地发泄。从心理学上讲,这种迁怒的主要原因常常是由于一时拐不过弯来,又无法转移自己的内在注意力。这是有道理的。戒迁怒便是希望人们在心里堵着一团火的时候,尽快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这样,便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解脱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当这样一种“气”使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时,或者说被用于某种有益的工作时,它往往会产生一种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有些文学作品中,常常有这样的描写:某个人在某件事情上受了委屈、窝了火。于是,回到家里,便拿起斧子,拼命地劈柴,一会儿,满院子的大木柴都给劈好了。这岂不是反而成了好事吗?

  不难明白,如果人们不能够真正地忍,而总是迁怒去发泄自己的气愤,反而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对自己的蔑视,认为是没有本事,只能拿好欺负的人出气。而一旦做到这种“戒迁怒”,则反而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认为你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好汉。而且,由此还可以获得人们的信任。

  摘自《给新员工101条忠告》,理弘 编著

本书告诉那些初来乍到的公司新人,如何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如何培养认真细致的职业精神,如何迅速掌握业务技能,如何处理上下左右关系,如何塑造得体的职业形象,以及应知应会商务礼仪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MBA智库资讯微信公众号:mbalibnews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