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裁员此起彼伏,铁饭碗在哪里?

裁员潮水肆虐的现在,人们更加羡慕在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银行系统烟草系统、电力系统、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等地方工作的人,称他们找了个“铁饭碗”。

言下之意,铁饭碗就是“工作稳定,收入无忧”。

有了铁饭碗,不用担心被裁员,不用担心收入青黄不接,更主要的,铁饭碗都很轻松。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找到这样的“铁饭碗”,甚至,原本我们以为的铁饭碗,现在已经不“铁”了:银行电力、医疗,很多机构都不再新增编制,或者开始革编制的命,很多人都变成了合同工,用时签你,不用裁你。

那么问题来了:铁饭碗没有了,想要“稳定、无忧”的小伙伴们,怎么办呢?

答案是:寻找“常青树”型职业

01

所谓常青树型职业,是指这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半衰期较长,可能超过10、15年甚至更久。

在这个定义里,我们援引了化学中的“半衰期”概念来修饰知识和技能,用“知能”(知识和技能)的半衰期来衡量一个职业是否常情。所以,我们得定义一下“知能半衰期”。

知能半衰期,说的是我们所学的知识、技能会陈旧过时,从你熟练掌握某种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可以有效产出到有一半知识、技能失去效用的时间,是知能半衰期。

个例子,1990年开始,寻呼机(BB机)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是很酷的通信工具,类似下面这样:

当时BB机市场非常繁荣,有人专门学习了BB机的各种知识,靠维修BB机赚钱。

可是到了1995年下半年,GSM手机慢慢开始普及,寻呼机用户数量不再增加,到1996年,用户数量开始滑落,到2002年,寻呼业开始逐步退出城市普通百姓的生活,2002年底,几乎没人用了。

那维修BB机的专业人士所掌握的维修BB机的各种知识,基本就没用了。这种知识,整个的生命周期就是1990~2002,大约12年。而对某一个具体的维修者来讲,BB机维修知识的半衰期,则是从其学会到2002年这段时间,假如他1996年学会,那半衰期就是6年。

相信通过这个例子,大家都明白了:知能半衰期越长,职业越长青。

那什么职业所需的知能半衰期比较长呢?

其实又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一个职业,往往不是需要一种知识技能,而是一揽子!所以我们要分层来看。譬如知识,可以分为下面四层:

岗位专业知识、公司产品知识、行业知识,都可能是半衰期比较短的——越是发展快的行业,这些知识的半衰期越短。相反,发展较慢或面向通用服务的行业,知识半衰期较长,比如服务业、政务、税、法、水、电等。

通用知识的半衰期很长,比如沟通演讲、写作、英语、PPT设计、销售管理、表演等。越是用到通用知识多的职业,越可能是常青树职业。

综合这两点,可以找到一些典型的常青树职业或行业:

  • 中小学教师,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
  • 政府官员
  • 中医
  • 销售
  • 律师
  • 培训师(如领导力、管理、英语、写作、项目管理等培训)
  • 医疗领域,如医生、护士、看护。(医生的很多知识变化也很快,但有相当一部分,如身体结构、药理等,是相对稳定的)
  • 文艺领域的作家
  • 演员
  • 农民
  • 厨师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大家可以根据“知能半衰期越长职业越长青”这个原理来分辨身边的常青职业。

但事情到此,并没有完结哦……

02

实际上,还有一个因素会严重影响从事某种职业的个人是否有“常青感”。这个因素是:知能习得周期。

所谓知能习得周期,指的是一个人学会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并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能有效工作的时间周期。

比如饭店端盘子的服务员,知能习得周期可能是 2 个月;手机维修工的知能习得周期,可能是 8 个月;中医的知能习得周期可能是 10 年;软件开发的知能习得周期可能是 2 ~ 3 年;律师的知能习得周期可能是5~8年;心理咨询师的知能习得周期可能是 8 ~10 年……

注意,知能习得周期,说的是一个人从学习知能到能熟练工作所需的平均时间。

一种职业对应的知能习得周期越短,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员被替代的可能就越高。道理很简单:门槛低,谁想干都可以很快开始,企业找人容易。

据我观察,知能习得周期小于 3 年的职业,人员流动性都会比较大,从业人员会因为低价值、年龄歧视、被替代率高等而产生比较严重的焦虑感。

比如我熟悉的软件开发领域,大家对年龄就非常焦虑,20多岁的忧虑30岁了怎么办,30来岁的担心35岁后失去竞争力,奔四的人又揪心40岁后无处可去……

上周我还回答了一个关于年龄的问题:跳槽时要看自己的年龄吗?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03

一种职业的知能半衰期越长,职业越“常青”;知能习得周期越长,从业人员被替代的概率就越低,感觉就越稳定。

这样看来,选择“知能习得周期长且知能半衰期长”的职业,就可以获得“常青感”和“稳定感”。

然而,最后我想要说的是:这样的职业,往往是很有挑战的,因为门槛高、学习成本高,要维持竞争力,必须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日有寸进,永不止步。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8 +1
安晓辉

微信公众号:安晓辉生涯(ID:programmer_sight);作家,职业规划师。

复制成功
职业  知识  技能  竞争力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