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如何破除“格式化认知”的魔咒?

  • 作者 | 徐大维
  • 来源 | 公众号 良大师

什么叫“格式化认知”?

简单说,就是对某件事抱有固有的看法。在你的意识中,这事就该这样做,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这是人的通病,和你的智商高低无关,和你的阅历深浅也无关。

讲一件爱因斯坦的故事。

他喜欢养猫,而且养了两只,一大一小。

一次爱因斯坦的邻居在散步时,看到他正在院子的墙角挖洞。

于是问他,在干嘛?

爱因斯坦说,两只猫总跑出去,半夜才回来。他担心院墙太高,它们爬上来很困难,所以挖洞,好让它们钻进来。

邻居诧异地问,那你干嘛挖两个洞啊?

爱因斯坦说,你不知道我有两只一大一小的猫吗?所以,大洞给大猫,小洞给小猫。

这是我小时候在《读者》上看到的故事。

当然,真实性无从考究。可是,如果你说爱因斯坦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我是断然不信的。

而且,以我的经验,越是这类人,越容易犯这种错。

因为,太多事情占据了他们的精力资源,让他们容易陷入一种“格式化认知”的模式。

在小事情上的格式化认知,并无大碍,甚至可以节约你的精力。

但是在一些大事上,这样的认知模式,会为你制造很多障碍。

01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位读者的微信求助。

这位读者的疑惑就在于,是先结婚,再闯荡;还是先闯荡,再结婚。

作为局外人,我认为这件事很简单啊,一起做嘛,为啥一定要分先来后到呢?

但是换位思考,在这位读者一开始的认知模式中,这两件事是要分开的,必须先干完一件事,才能干另一件事。

延展去想,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认知

原因很难确定,可能是看过某部电影,主人公就是这样获得了幸福

或者是看了某本书,主人公因为两件事没有分开做,因此受到了惩罚;

也可能是,家里的长者一次又一次的告诫:要先安家,再立业

总之,在这件事情开展前,某种观点已经侵入大脑,不停地告诉你,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甚至你都会忘记这种观点的由来。

02

良叔并非站在制高点地说教,而是想说,自己也曾多次陷入“格式化认知”的魔咒。

比如,在做销售时,认为一定要和客户关系到位后,才能提成交要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

我也不记得了,貌似看过哪本书上说过,要和客户先建立信任,才方便成交。

但真实的情况是,成交可能性的大小,和你敢不敢提出成交要求有关。

往往成交了之后,更容易和客户建立信任关系。

再比如,良叔26岁首次创业,开了一家咨询公司,当时公司只有3个人。

那时,我看过很多管理方面的书,自认为对管理很有“心得”,于是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方针。

最可笑的是,每周要求大家开例会,一开2个小时,其实真没什么可说的,但是我总觉得这种形式要保留。

你想啊,一共3个人,有什么事,平时一说就完了,为啥还要开会?

这就是一种“格式化认知”,把管理当成了一种形式,而忘记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03

你可能会问我,如何破除“格式化认知”?

第一:多去经历

这个过程最慢,但最可靠。你亲身经历过的事,往往会有更正确的认知。

第二:多和“反格式化的人”共事

虽然这种人不多,但确实存在,他们天生具有“反格式化”的能力

这类人,也许性格不好,不容易相处,但是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曾经我的一个女领导,就是这样的人。

她不爱看书,但是思辨力却很强。所以,我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天赋,或者一种习惯。

最近一件小事,就可以体现她的这种“反格式化”能力。

我出来做培训后,她请我给她的员工讲课。

一般情况下,一天培训6个小时,早上9:00—12:00,共3个小时;下午2:00—5:00,也是3个小时。

这是公认的模式,几乎所有的培训都是这样,顶多也只是微调

那个培训是在周六,前一天她找我商量,可不可以10:00开始,毕竟周末了,大家可以睡个懒觉。

上到12:30,然后叫外卖,在教室里吃,半小时吃完,13:00接着培训,16:30结束。

她这种提法,我猛一下觉得很怪,格式化的认知是,上午3个小时,下午3个小时。

而她却给调整成了,上午2.5个小时,下午3.5个小时。

但是,这种做法又极其合理,员工可以晚来1个小时,还能提起半个小时走,员工很高兴,我也觉得很不错。

这本是件小事,却体现了这位女领导的风格,她也是个很传奇的人,带过很多机构,每次做的都很优秀,想必和她这种风格是分不开的。

我和她合作的几年,耳濡目染,觉得自己的“反格式化”能力也长进了一些。

第三:多思辨

思辨就是和自己对话,提出一些反对的观点,再让自己回答。

当然,很多小事,你犯不着这样。但在一些大事上,这就很重要了。

如果你还没养成思辨的习惯,那么,遇大事时可以先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这样?
不这样行吗?
那样行吗?

看起来就三个问题,其实挺难的,因为你是在和自己多年的认知体系搏斗。

但是,养成习惯后,你一定会受益。

良叔曾当过产品总监,接任时,这个产品线已经亏损3年,换过4任总监。

我是销售出身,并不专业,但是我可以思辨地想问题。

当手下拿着经营方案和我探讨时,我问他:

我们现在的经营策略,和之前有什么大的变化吗?

他说,没有太大变化。

我就问他,如果是这样,前4任总监都没扭亏,凭什么我来了就能扭亏?

他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你看,这就是个起点,我没有让自己格式化下去,而是采取很多和以前不同,甚至相反的策略。

最后,我成功了,那个产品线也赢利了。

这就是反格式化认知,带给我实实在在的好处。

今天通过小随,力争简单通俗地表达“格式化认知”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希望你有点收获。

而且,写这篇小随时,突然想到另一个问题,公元前600年前后,出现了一批精神导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佛陀、老子、孔子......

那个时代被称作“轴心时代”,因为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

可是,那时根本没有形成体系知识,他们深邃的思想来源于哪里?

答案只有一个:思辨。

也许这就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找原作者授权,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6 +1
复制成功
认知  能力  经营策略  认知模式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