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饱受诟病的大公司,这几点辟谣你一定要知道

  • 文|七芊

和在过去的上司一起吃饭,聊到公司业务时,他问我为什么选择离职,本来预计交给我的业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的回答很简单,或许离职有些冲动。但是那个时候,确实是想做一件能够证明自己的事情,完成自己当初的目标,所以选择出书,宣讲,做一家自己的公司。顺便转换下大企业培养的思维,试一试自己过去学到的知识到底是否好用,能否支撑我在社会上独立生存。

他说,他很佩服我的勇气。

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创业过,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得到了很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都在支撑着他一步一步走向更高的位置,在来爱奇艺之前,他在群邑这家顶尖的广告公司COO

我很佩服这位上司,跟着他我才学到了真正专业的公关知识和技巧,我最佩服他的一点是他面对选择的态度

他对我讲,他不知道选择互联网是否是个正确的选择,但是他尽可能地把这个选择做正确。“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都要坚持住自己的选择,不得来回动摇,只有你肯定选择,选择才会肯定你。”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敢肯定自己的选择,看到别人过得好就觉得自己的选择错了,

曾经看到一篇名为《一名腾讯员工的离职忠告:加入大公司就一定好么?》的文章。

我非常不喜欢这篇文章,文章的结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离职了——我说说大公司哪里不好,哪里好——我说说小公司哪里不好,哪里好——两种公司都是围城。这类文章观点极度不鲜明。对于大公司有极度贬义的意味,诸如制度臃肿,个体发展受限制等等。

作者本人很年轻,文笔之中透露着犹豫不决。

选择,不管未知多么的不确定,体验多么痛苦,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一定要肯定自己过去的选择,只有如此才不会左右摇摆,陷入困顿。

《力量》这本书中说:对过往的感恩就是最大的自我肯定。

这几年,传统意义上的大公司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诟病。在过往的职业咨询案例中有非常多的人问我,到底要不要进入大企业,他们害怕自己变成螺丝钉。很多大企业的员工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继续待下去会没有发展。

从我个人的职业履历,一直在大企业工作,经历的小企业就是自己的公司,我是推荐职场人进入大公司工作的。虽然并不绝对,但是从概率的角度,大的企业确实拥有更好的资源,专业素质更优的同事。

希望更正几点对于大企业的偏见:

1、平台的本事还是你的本事?能进入平台就是本事。

之前有一篇非常火爆的文章讲的就是平台的本事还是你的本事,写作者是个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居然能引起一众大公司工作的成年人的转发认同。

一个没有进入过大公司工作的人,有什么资格去吐槽大公司的人是螺丝钉?

我从新浪微博跳槽搜狐视频的时候非常艰难,两家公司虽然都是互联网的门户,但是领域不同,一个是读书,一个是视频,核心市场部的分工极为不同,没有办法准确找到对应岗位,更是没有办法一下到达理想岗位上去。

我当时在想,做运营就只能一辈子做运营吗?想转型品牌公关就这么难吗?我想离开读书行业进入视频产业就这么困难吗?答案是是的,非常困难。

工作就是这样,如果你在一个领域工作就被贴上了一个领域的标签就很难被撕下来,我在读书领域工作,转型去视频产业的时候,经常会因为没有相应垂直工作经验而被拒绝。

我找了10多位搜狐内部的员工猎头,研究了两个礼拜他们内部的职级,分工,岗位需求,反复修改了10遍以上的简历

之前做读书领域的运营,是影视产业的前端,我做了很多事情,活动策划,运营,对外推广宣发,掌控KOL资源娱乐化营销的方法,我非但做影视书,还做畅销书的业务线。

为了突出重点给不懂业务的HR看,让他们觉得我可以从事视频产业,我不得不把做影视书和影视联动的经历重点放大,研究了两个礼拜岗位的实际需求,两个月的简历投递,最终才得到了我在搜狐老大的认可。

那些没有大企业工作过,不了解大企业的人,根本不会知道进入这样的公司有多么艰难。

如果你经历了这些,就知道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进入平台就是你的本事。你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那些努力都是真的。

很多人觉得公司好,所以你的好不是你的好,你做出的成绩也不是你的成绩。

三国演义里讲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说,一件事做成必须要有时机和资源。忽视资源,忽视队友,盲目地崇拜自己作为主导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这种本身就是对于市场规则的忽视。

为什么个体要和平台比本事?为什么要拘泥于平台的本事还是你的本事?

我刚工作的时候,时常会说xx不是我想做的,我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想法和价值

一位前辈非常耐心地对我讲:为什么你总是把工作分的很细呢?任何一项工作,认真去做都会有收获,相反分的太细,有太多喜好在其中,不利于你的学习成长。

走到今天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人有太多时候都希望去抒发自己的能量,但却忽视了工作没有几年,没有预期那么多正确的方法论,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去输出强有力的价值。

更多时候应该去学习,而不是要突出自我的价值。不是和平台去比谁本事大。在你势能不够的时候,要紧的是多在好公司里学习,而不是总想着突出自己的价值。

好公司成长,个人也会跟着成长。这就好比孟母三迁,你在一个优秀的环境里,你也会跟着优秀起来。你要做的就是在一个适合你的环境里里学习。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屁股才能决定脑袋。感恩自己的职业

很多人认为大公司的方法论太完善了,没有自己发挥的余地。

万能的大熊说:屁股决定脑袋。你在什么位置,你就接触什么样的人,接触什么层次的资源

我的一位实习生讲述她毕业前在一家知名的杂志社实习,去找一些小作者谈合作,谁都不理她,她也没有学到什么。

之后她进入了有名气的公司,接触到的都是国内非常顶尖的作家,编剧,导演。在这个过程里,她学到了很多营销知识,打开了自己新世界的大门。

她说两者的体验确实是不一样的。

你不需要局限于平台的本事还是你的本事,没有势能和身份的时候,进入优质的平台,得到优质的资源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在此基础上省了很多摸索的时间和积累的时间就是本事。

3、流程和进度缓慢,无法快速晋升?在企业,升职是次要的,涨能力是真正重要的。

好的企业到底对于职人意味着什么?

企业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讲是给予学习的地方。

学到所有你想学的技能,活学活用,创造价值,做到这一点就算企业不给你升职加薪,你的客户,你的技能也会把这一部分的钱补给你。

我的一位好朋友过去是百度的一位运营人员,非常用心地去研究运营这项技能,到最后自己运营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公众账号,卖美妆产品,现在月流水超过百万。

学习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学到技能创造价值。钱,人脉,地位这些都会有的。

关于大公司和小公司的选择问题,我在很多文章里从信息搜集,做客观判断的角度进行过深度解析。这篇文章我想从心理角度,聊聊关于“适配”性的问题。

也就是我的上司口中所说:“你不需要知道这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全力地把它做成正确的就好。”

对你而言,最好的工作不是以大小公司决定,而是以你实际深入其中,感知到行业业务是否适合你的适配性决定的。所以对于《一名腾讯员工离职忠告:加入大公司就一定好么?》的作者,唯一的忠告是既然选择了大公司,就要肯定自己的选择。感恩自己的职业经历。日后不管做任何选择都需要如此,坚信自己,因为选择并无正确错误之分,有的只是被做成正确和错误,有的只是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幸福和充实。

我在采访金融时报的掌门人张延老师的时候,她说的一句话我很触动:一个真正有职业精神的人,要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你选择了大公司,你就要集中注意力在它好的一面,接受它的缺憾,如果永远这山望着那山高,永远都不会有所成长。

16如何在上班8小时有效学习,而非下班后白费功夫?

一位来自于京东的读者向我哭诉说,自己厌倦了社会工作,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自己总是调整不好自己,自己在企业工作非常希望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情,可是公司一会一个会议,总是打乱自己的安排。

感觉每天有开不完的会,做的很多事情得不到反馈,不知道做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感觉完成KPI完成了更好,完不成也没有关系,因为我的部门不是很重要,所以我们几乎没有KPI.上司也总是变化自己的决策,经常是全力以赴做的项目,两三个月就告诉我们不做了,转战新方向。在工作里,我完全得不到应该有的成就感。京东已经是我的第四份工作了,不想换了,应该如何调整自己?”

以上这些都是职业工作中,因为学习方法,工作习惯不当所引发的痛苦。人们在职业里无法合理学习,合理获得成功的反馈是职业幸福感的大敌。

长期如此,非但会养成加班的恶习,产生焦虑负面情绪,还会积劳成疾,引发更多慢性疾病。

25岁之前,我倾向于白天工作,晚上学习。那时候我几乎不分昼夜的工作。 25岁之后,由于身体原因和科学方法论的增加,我开始倾向于,白天做事的时候就开始练习,晚上留给运动和休息。

如何才能够在工作的时候,高效正确的学习呢?

分享几个方法:

1. 一万小时定律不及一个教练带来的精准训练方法。你的职业导师未必是你的上司和同事,可以是网上任何一个技能比你深厚又愿意帮助你的人。

如果一个人一天花3个小时去研究一项技能,那么一万小时就是十年。科学表明一万小时可以让资质平平的普通人从平庸到卓越

但是学习十年,见效太慢。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以理科生的眼光看世界》这本书里,提出一个观点“一万小时定律,不如一个有精准训练方法的教练,带着你练习。大多数人不需要一万小时那么长的时间变得卓越,精准的方法,有效的教练,刻意练习可以大大缩减达成目标的时间。”

国家运动员,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夺得世界冠军,只靠自己练习,自己阅读专业书籍肯定是做不到的。因为真正有效方法,作为机密几乎不会外传,摸索这样的方法或许就需要十年甚至是更长时间。所以教练机制,是确保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有效保证

教练通过丰富的作战经验,以及一代一代传承的职业知识,可以用非常科学的方法指导运动员进行训练,指导他们不当的动作和心态,让他们尽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好成绩,避免因为个人认知错误造成的弯路。

在职上也是一样,如果你想快速进步,就必须找到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给你正确的方法和即时反馈。

这样的教练可以是你的上司,也可以是你的同事。如果他们不合适,你也可以主动参与到一些互联网上的组织学习之中。

馒头商学院,荔枝微课,千聊,脉脉课堂,网易云课堂,有道精品课,有书课堂,十点课堂,得到,喜马拉雅运营研究社,小灯塔,沪江网校等等都是目前非常好的网上学习渠道

从2018年开始,各大平台都陆续开设训线上线下练营活动,在训练营之中,你可以遇到老师本人,非但可以学到她的知识,更可以向她提问,和她进行交流,收获指导和反馈。

比如我曾经参与过腾信新闻前主编李倩的品牌训练营,不仅可以了解很多顶尖的企业品牌知识,向她直接提问获得指导,更是收获了一群优秀的同行彼此赋能。 目前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职场人越来越多的倾向于参与线上学习,参与线下活动同同行交流。

互联网让资源变得更加公平,很多过去只有大企业,大城市工作人才有的知识,目前在很多职业教育的网站上已经有非常优秀的在职人员进行分享。让中小城市有同样的学习机会。你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教练,而且可以拥有多位职业技能教练。

抓住这个时代最好的福利,在学习组织中找到自己的教练,跟着教练一起交流学习,是快速进步的不二门法。

2.高度针对性地练习一项技能

很多人不会学习的原因是岗位太复杂了,抓不住重点。

这些年和朋友们聊到他们是做什么的时候,对方总说:打杂。这源于岗位负责的事情越来越多,几乎没有重点,有一种哪里需要你,你就顶上的慌乱感。长久下去容易掌握一堆资源但是无法创造价值。资质平平,自我埋没。

和知名写作大V粥左罗老师聊天的时候,他对我讲,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专心地研究好一件事。

粥左罗的职业经历里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在练习文案写作。他涨粉完全靠内容,用户自动转发,写出很多优秀的人特稿

精准地练习一项技能,单点突破是最容易成功的。

比如做新媒体运营的工作,你的工作内容可以有很多,文案撰写,活动策划,运营策略。如果你什么都学,就很难做出成绩。针对性地练习这个岗位的一个技能,做到了这个行业顶尖,再可以安心挑战下一项技能。这样的单点突破是进步最快,最容易看到效果收获自信的。

推荐一个有效监督自己单点突破练习的方法:写日报。一天结束后记录自己一天做每件事情所用的时间。在第二天,有意识地在最重要的技能工作上多安排时间。

3.有效的学习需要获取直接用户及时的反馈。

没有反馈的学习非常缓慢。比如你写了一篇文章,没有同行交流,没有读者交流,就自己写,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快消行业里有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就是品牌推广一定要距离用户最近的人去做。了解最最直接客户的及时反馈,才能够有效地改良产品

在职工作中,任何指导都没有直接客户的反馈来的真实有意义。做一件事在寻求领导的反馈,往往很慢,或许意见并不精准,但是你寻求直接客户的反映,他们一定可以给你非常好的指导和答复。

知名两性大V李熙墨,就是靠及时和用户沟通,积极改善自己的课程产品以及电商产品,才在短期内迅速积累大批粉丝,课程销售实际收益突破百万。

寻求直接用户的反馈是有效学习里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中一定要预留出时间搜集用户反馈,哪怕只有一个小时。

4.真正卓越的人在自己所属的领域至少要掌握100种有效的思维模型,也就是所谓成功做事的方法。

思维模型,又可以称之为套路,商业模式

表面上看到一个人在写文章,其实他是想聚焦流量卖东西,这就是套路。

表面上看一家公司在做品牌活动,但其实他是希望通过做品牌活动获得某种特定范围内的影响力,打开这个领域的市场,销售产品。这也是套路。

大到企业经营战略,小到某一具体目标的实现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型。

比如说选择自己的创始人Kyle对我讲,当他发现裂变海报可以增粉,就迅速组织全公司的人都开始做这件事。果不其然非常讯速地积累了大批流量粉丝,公司流量突破500w。

他说:掌握成功做事情的一个思维方法,然后迅速复制,势能就是无穷的。

思维模型至关重要,掌握的越多,人越是能够不费力做好一件事。职人对于思维模型的掌控可以通过阅读,参与行业学习,与同行交流获得。其中不得不说,量的积累很重要,如果一个月读少于10本书,和少于10个人交流,基本上都不会有特别明显的改观。

推荐阅读基本能提升模式思维的书籍《商业模式新生代》,《斯坦福极简经济学》《创业三十六计》《穷查理宝典》。

《1%原则》这本书里说,真正顶尖卓越人才,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掌握至少100种有效的思维模型

职场学习是一个被重视但是并没有得到普及的事情。每个人目前仍然要靠自我驱动去追求更为高效的职业学习体验。按照上述方法,将会有效帮助你重新打造职业学习方法,在上班期间侧重学习,收获积极的成绩,获得更优质的职业体验。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3 +1
七芊职场物语

作者:七芊。职场专栏作家Linkedin,智联,插座学院等多家职场平台邀约专栏作家,国内多家媒体访谈撰稿人,前搜狐视频市场公关经理,关注职场中的态度人与有趣事,分享实用的职场学习信息,微博@七芊,微信@七芊职场物语(qiqianwuyu)。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