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痛苦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好的痛苦?

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

01、痛苦也分好坏?

运动里有个有趣的概念,将疼痛分为“好的疼痛”和“坏的疼痛”。

好的疼痛虽然疼,但疼过之后带来的是更快速、更敏捷、更有力量的成长。

而坏的疼痛则是各种伤痛,不但对速度、敏捷、力量的成长无益,严重时甚至会断送一个人的运动生涯。

心理痛苦跟疼痛一样,也分好坏。

好的痛苦能带来人的成长,正如我们上学时所背诵的名句所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而坏的痛苦会让人沉沦下去,继续发展下去只会越来越糟,比如因痛苦而抑郁、焦虑、自闭等等。

那具体什么样的痛苦才是好的痛苦,我们又如何能将坏的痛苦转为好的痛苦呢?

在回答上面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下什么是痛苦。

02、什么是痛苦?

作家王小波关于痛苦有一句精彩的概括「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但文学家的概括往往精彩是精彩了,却不够完整与严谨。

因此,我们可以再来科学分析下痛苦,避免以偏概全。

英文维基百科全书上对痛苦的解释是:

心理痛苦是指一种源自于心理而非生理上的不舒服的感觉或痛楚。

从人的生命意志生理需要视角来看,痛苦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需要受阻型、价值丧失型、意志侵害型和需要匮乏型。

▼ 1、需要受阻型痛苦

这种痛苦就是佛家常说的,因人的“贪欲”而引起的“求不得”之苦。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1)基本需要受阻所产生的“世俗痛苦”

比如,看到朋友同事人人都有一辆汽车,自己也想买一辆,但收入不足以支撑购买,这时产生的痛苦就属于这种“世俗痛苦”。

2)自我实现需要受挫所致的“成长痛苦”

比如,为了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选择创业,结果创业失败了,这时产生的痛苦就属于“成长痛苦”。

3)精神超越性需要受阻所致的“精神痛苦”

比如,哲学尼采努力想成为自己所说的“超人”,但终不可得最后疯掉了,美国作家海明威一生崇尚硬汉,但最后自己因为抑郁症自杀了,他们的痛苦就属于“精神痛苦”。

▼ 2、价值丧失型痛苦

价值丧失型痛苦是指人们拥有的、自己喜爱的、有价值的东西意外丧失后产生的 “心痛”或“心碎” 的负面情绪态。

失恋后的痛苦就是这种痛苦的典型。

这种痛苦的程度与丧失的价值高低以及个人的珍爱程度成正比,比如爱得越深失恋时就痛得越苦。

▼ 3、意志侵害型痛苦

意志侵害型痛苦主要是指精神上的自由意志被人为扭曲、否定、剥夺导致的冤屈、无助所形成的负面心理情绪体验。

比如,因为强势父母的管教导致的痛苦就属于这一类痛苦。

“意志侵害型”心理痛苦往往与个体自由意志的深度、强度、高度成正比,越崇尚个人自由的人,在面对父母独断式的管教时就越痛苦。

▼ 4、需要匮乏型痛苦

精神空虚导致的痛苦就属于这一类。

主要有两类需要匮乏:

① 生命意义匮乏

缺少生活目标、找不到人生方向、体验不到生命价值和意义所致的心理痛苦,比如有人赚到钱后反而更空虚了,就是这种痛苦。

② 内在动机匮乏

个体的生命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动机,而不是基于兴趣、好奇心使命感等内在动机,因此即使取得了外部世俗的成就也会导致心理痛苦。

比如,有人为了满足父母的面子当了大律师或名医生,但自己内心却很抗拒、无助和抑郁。

现在我们知道了痛苦的定义和类型,那这些痛苦又因何产生,它们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03、痛苦的本质

人的情绪源于大脑对生理和心理反应的解读。

痛苦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会让人极度不舒服或痛楚的负面情绪

因此,痛苦的本质在于我们大脑对生理和心理反应解读的角度。

同样的反应,有人可能解读为爱情的甜蜜,而有人则解读为恐惧的痛苦。 比如,在爱情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桥效应。

讲的是一对年轻的男女,在高空摇摆的木桥上相遇时,彼此会认为对方是自己的真爱,因为心跳是如此强烈。

其实,这不过是恐惧诱发的自然反应。

如果换个场景,你独自一人面对着一头猛兽,同样是恐惧,但这时你的心跳就被大脑解释为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信号:危险,要赶紧躲开!

因此,痛苦与否,取决于你的大脑是如何对生理和心理反应做解读的。

痛苦情绪的产生,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刺激事件的发生
2、大脑的经验性解读
3、痛苦情绪的产生

▼ 1、刺激事件的发生

我们日常会接触到各种刺激的体或场景,比如不小心碰到前任、天上掉下一个板砖、对面冲出一辆车、项目失败被老板一通K。

▼ 2、大脑的经验性解读

刺激事件发生后,我们的大脑就会对事件做经验性的解读。

这个解读就是关键了,不同的大脑认知模式会对同样的事件做出截然不同的解读。

相较于其它认知模式,以下几种大脑认知模式,更容易将我们带入到痛苦的境地。

1)绝对化信念认知

这是一种极端、偏执、绝对化的认知方式,往往具有攻击性和自我伤害性。

在负性事件发生时,往往把个别的痛苦事件当作某种普遍模式的证据,以偏概全、过度推论、乱贴标签

比如某次数考试没考好,就以偏概全地过度推论为“自己没有数学思维,不适合学数学”。

2)自我负性信念的认知

自我负性信念有三种类型:
① 无能类,如“我没用、不能胜任、没力量”
② 不可爱类,如“我不讨人喜欢、丑陋、有缺陷”
③ 无价值类,如“我毫无价值、是个废物、我不配活着”

比如,没能完成老板布置的一个任务,自我负性信念的认知就会引导到“我无能”或者“我是个废”的解读上去,而不是任务的难度或者外部环境的不可控上。

王小波的概括「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本质上就是自我负性信念的解读偏向。

3)悲观解释风格的认知

悲观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在遭遇负性事件时会在 “时间、空间和人格”三个维度上进行自我伤害式的归因

比如,面对 “考试失败”这件事,悲观解释风格会解读为自己一直都是这样(时间上永久性)、干什么都不行(空间上普遍性)、脑子笨智力差(人格化)。

▼ 3、痛苦情绪的产生

事件经过大脑的经验性解读之后,如果发现自己不能接受大脑的解读,痛苦的情绪就产生了。

04、用好痛苦

了解了痛苦的本质以及痛苦产生的机制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痛苦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如何对痛苦事件进行意义重构。

这个意义的重构主要有两个方向:

▼ 1、重构为对自我能力的归因

如果痛苦带来的负面情绪自己是可以承受的,不影响自己的自信,那么就可以多将痛苦归因为自我能力的不足。

这种对自我能力不足的归因,就会激励你更加努力以改变现实。

这就是其中一种“好的痛苦”的来源与价值

比如,越王勾践被吴王灭国后,每日卧薪尝胆,将自己保持在痛苦态中,励精图治,8年复国,19年灭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 2、重构为积极因素或非个人能力因素

如果痛苦带来的负面情绪自己难以承受或现实已无法改变,就可以改变大脑的认知策略(想法和信念),将痛苦事件重构为积极因素或非个人因素。

1)对需要受阻型痛苦

可以尝试降低欲望或归因为非个人能力相关因素。 比如,因为创业失败导致家庭经济紧张、入不敷出,一个人陷入在了不甘和怀疑自己的巨大痛苦中。

这时就可以告诉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创业失败本身就已经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收获很多”。

这就是降低欲望的做法。

或者,你也可以告诉自己“创业1%依赖能力,99%要依靠运气,我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时运不济!”

这就是归因为非个人能力相关因素的做法。

2)对价值丧失型痛苦

可以尝试将负性的因素重构为积极的因素。

比如,作家史铁生20岁意外瘫痪,可他却将痛苦化为了创作的灵感和幸福的快感:

“当生命以美的形式呈现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这种将负性的因素重构为积极因素的做法,就是另一种“好的痛苦”的来源。

3)对意志侵害型痛苦

可以尝试在内心保持自我选择的自由。 比如,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二战时期被德国纳粹赤身裸体地独自关在了一间狭小的囚室里。

但他在这么狭窄又失去自由充满屈辱的环境里,不但没疯,反而悟出了人性的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在外部刺激和个人回应之间,人有自我选择的自由。

他从这段经历里悟出的这个基本原则,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提炼为了高效能人士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这种痛苦,也从“坏的痛苦”转换成了磨炼个人独立意志的“好的痛苦”。

4)对需要匮乏型痛苦

可以尝试降低对意义的期待。

让自己不用太在意对意义的追求,而是关注当下,从手头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从一个个过程的完成中享受满足。

05、小结

痛苦是不快乐的。

但不幸的是,人生无常,痛苦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痛苦不可避免,我们与其自怜自艾地沉沦在痛苦中,不如主动地挖掘痛苦的本质,消除痛苦的负面影响,转化为积极的因素。

痛苦的本质是一种情绪,因此只要能控制好自己大脑的想法和信念,就可以控制不幸事件所引发的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期待和欲望,或者通过外部归因,来减缓痛苦带来的伤害程度。

我们甚至还可以通过下面三种方法,将“坏的痛苦”转为“好的痛苦”:

1、如果我们需要助痛苦来让自己更努力,那就可以多将痛苦的原因归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

2、如果我们无法改变已发生的事实,那就可以将负性的因素重构为积极的因素。

3、如果我们无法控制别人对我们自由的侵犯,那就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独立自主、自由选择的意志

参考资料:
[1] 王鉴忠,龚璐雪,宋君卿; 心理痛苦的内涵种类,心理机制与调节干预策略[J];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
[2] 于德志; 反内耗:如何化解我们内心的冲突[M]; 天地出版社;2019
[3] 冯秋阳;记忆主动抑制和情绪调节的关系及其脑机制[J];西南大学 ;2019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13 +1
YouCore

公众号“YouCore”(ID:YouCore),YouCore主策划,个人核心力赋能平台,一个老板、副总裁、总监们偷偷关注的公众号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