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 润
7月,入职季。
毕业生踏出校园,匆匆和过去的四年道声别,转头迈进商业世界的大门。
年轻人,欢迎你们。
面对后浪,我越来越觉得,
芸芸众生皆赤子。
这一代年轻人,充满热情、充满干劲、充满创意。
我相信你们,永远是披风少年。
祝,在商业的世界里,乘风破浪、直挂沧海。
起锚前,有几句话想对你们说。
1、管培生其实是预备役
我很喜欢和他们交流。只要在公司,我一周会至少抽出一天,和大家一起吃午饭。
上周午餐的时候,一位实习生同学说起,
我的室友前段时间面了快消的管培生岗,被录啦。
最近学校里很多宣讲会都在招管培生,可是,到底什么是管培生呢?
管培生,其实就是管理层的预备役。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外企、大公司招管培生。
因为往往这些公司员工很多,分工很细,其中大量基层员工很难上升到管理层。
比如,大型餐饮连锁企业里面,前台售货员一般不会成为高管。但是,企业需要有人管理。怎么办?
那就,找一些人来,专门培养他们,日后做管理。这就是管培生。
那么,管培生怎么招?
一般来说,公司会在暑期招一批综合素质很强的大三在校学生,做集中训练。
再选出其中的佼佼者,正式入职。
轮岗后,就会固定在某个管理岗。比如,市场经理、渠道经理等等。
这就是管培生。
以前在微软的时候,我们也找过管培生,但后来就招的少了。
因为招来的管培生,虽然学历都很漂亮,起点都很高,却往往不能快速完成职业化,最后都离开了。流失率很高。
一句话说就是,眼极高,手极低。
所以,微软后来就不怎么招管培生了。
那么,我该不该去做管培生呢?
我建议你,一定要看自己是否合适。
既要看公司,也要看岗位,找到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还有,不论自己出身如何,记得要放低姿态,拼命锻炼能力。
2、进大厂还是小公司:记住,变稀缺才是真正的战略
接着这话题,一位同学问,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选公司?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呢?
在我看来,
毕业之后的第一家公司,我不建议你去大公司。
当然,如果你一毕业就能进大厂,是挺不错的,我祝贺你。
但是,你现在很难理解,大厂可能会给你带来,远期负面效应。
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
进去之后,我才明白,我应该好好感谢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为什么?
正因为有了在小公司的“野生”成长。
我才知道大公司为什么能管理得这么好。
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大厂。
在一个非常完备的体系里,你会以为整个世界都该是这样。
不会明白,什么叫,赤手空拳闯事业。
我们常说,大厂里40、50岁是个大坎。
很多中层,在这个完美的“温室”里泡了十几年,自嘲是“10年不挪窝““还不是在熬退休吗”,其实他们非常怕被裁掉。
因为一旦回归“野生自然环境”,就可能立马被淘汰。
相反,如果你在一家小公司,最开始可能特别特别痛苦。
因为,什么都要靠自己。
于是,你边痛苦边磨炼自己,逐渐看清真实的世界。
这时,如果有机会再进大厂,你会格外珍惜,也真正明白自己该学什么。
不过,也不要在大厂待太久。
为什么?
因为,这些商界常青树,它们的发展潜能已经被释放了。
在那里,你的竞争通路会很窄、很慢。
当然,你也可以瞄准一个机会,什么机会?
红利的机会。
在那里,你会随着公司的增长,而成长。
而且,成长得非常快。这就是红利。
但是你现在再去阿里、谷歌,要成长、要向上走,就很难了。
因为前方人才济济,你很难崭露头角。
这时,又一位同学举高了手,问,
最近学校里也有不少招聘会,我留意看了我很少见到大型央企?他们难道不招聘吗?
嗯,除了大厂,小公司,还有一类是大型央企。
可是,大型央企的门槛就很高了。
招聘市场上,有些行业是甲方,有些是乙方。掌握资源的大型央企是绝对的甲方,永远不愁找不到人。
所以,普通的招聘会上很难见到它们。
但是,因为大型央企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所以新人进去,未必会被重视。
未必人尽其用。
所以,招聘会上找不到的大型央企,其实是真正卧虎藏龙的地方。或许,也是人才的“围城”。
但是,不管你在国企,还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还是做个独立的创业者,记住,
这是你的核心。
在任何情况下,稀缺性都是你的筹码。
永远别忘了成长,变稀缺。
3、城市第一,公司第二,专业第三:别把这辈子交给曾经的你
除了努力变稀缺之外,选择也同样关键。
平台和机会更重要。
我会建议大家首选城市,第二选公司,第三才是考虑专业。
专业,并没有那么重要。
你学的是建筑,照样可以做新媒体。你学的是英语,也可以做程序员。
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
去学、去干、去钻研。
不要被你过去选择的专业束缚了。
你想想,当时选专业的时候,你真的懂吗?
不一定。
那,当初为什么选这个专业?
大概自己也云里雾里。
我们很多人都在18岁高考结束的时候,做了个影响自己一辈子的决定。
这就相当于有一天,突然有个人跑到我面前说,
润总,我想找一个18岁的小朋友,决定我一辈子干什么。
你肯定觉得他疯了吧。
一个18岁的小朋友凭什么能决定我一辈子干什么?
但,其实每个人都在自己18岁的时候,做了这个决定。
所以,千万别被自己当初的选择,束缚了双手、双脚和大脑。
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如果你选的专业,恰巧是你喜欢的,并且愿意坚持下去的,那恭喜你,你很幸运。
但是,如果你发现你的专业并不是你喜欢的,别犹豫,赶紧转行。
选工作,也一样。
22岁大学毕业,又一次,面临选择。
你要选一个未来要从事的职业。
22岁,涉世未深,你的决定,大概率是稚嫩的。
什么是工程师?什么是产品经理?什么是编辑?什么是大学教授?什么是研究员?
似懂非懂。
所以,22岁的这次选择,你也千万别当真了。
过去的选择,就让它沉默下去吧。千万别因为心疼自己曾经的付出,就再也不敢改变了。
千万别让18岁和22岁时的决定,束缚了你一生。
记得,开放当初的决定。怎么开放?
你要允许自己变,18岁以后要允许自己换专业,22岁以后允许自己换职业。
让更聪明的你做决定,不要把这辈子交给曾经的你。
4、实习生:通向职场的中转站
我想,对未来的择业方向,你一定还有很多疑惑。
所以,我建议你可以给自己买一张通往商业世界的体验票。
从大三、甚至大二开始,试着找一份实习吧。
和毕业就职不同,实习生是一种个人投资。
实习更注重个人的成长。
实习期,一般情况下,不会接触公司的核心业务,但是你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感受职场。
每个人在毕业前,都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来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平滑切换。
实习,就是这样的一次实践。
我是98年大学毕业的,那时实习还非常少。
有谁去做个实习,说不定还能上电视。但是现在,谁不做实习反倒是特别少见的。
除了职场过渡,实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给大家更宽裕的时间去找工作。
记住,趁着还在校,趁着还有时间,就实习吧。
这是一次获得快速学习的机会。错过了就不再有了。
比如今天一起吃午餐的几位实习生同学,不知道你们在职场的收获如何呢?
5、别怕,大胆试错:年轻就是资本
说到这里,一位同学思忖许久,提出了疑问,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一毕业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了两三年后,想跳槽到其他行业,突然发现比较难了。是不是因为现在社会的试错成本变高了?
22岁以后允许自己变,可是,社会是不是不允许你变?
社会当然是允许你变的,只是你觉得自己不能变了。
一个人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就是35岁。
22岁大学毕业,初入职场奋斗,这段时间你几乎没有现实压力,也没有试错成本。
要相信,工资高低从来不是你的试错成本。
比如,你在一家公司拿的工资很高,但是,你突然发现另一家公司有个岗位,很喜欢,也是你想尝试的领域,但是工资会变低。
你去不去?
有可能,你考虑了一下就不去了。
其实这个工资的多寡根本不是你的试错成本,只是你心里的一个坎。
为什么不能换一家收入低的公司呢?
这事我就干了好几次。
千万不要在乎自己35岁之前的收入。
因为,到了35岁。你才可能真正有试错成本。
那时候,你可能买了房子了,甚至生了孩子了。
每个月要还房贷,要给孩子赚奶粉钱、兴趣班的钱。
这些,是你不得不考虑的试错成本。
所以,在35岁之前,在自己还有试错可能的时候,使劲儿往自己身上投资吧。
如果有一天,你要跳槽,但是工资变少了。
不过你发现能学的东西更多,能对自己的能力提升更大,那就一定要去。
年轻就是资本,大胆试错,提升自己。
最后的话
顾城有句诗,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
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所以,不要害怕未知,不要害怕麻烦,不要害怕困难。
不要等,找准方向,只管奔涌,因为年轻真的可以所向披靡。
后生从来都是可畏的。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