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菲
它是这样说的:取势、明道、优术。
什么意思?
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能力,它是包含了知识、方法、经验的集合体,你也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方法论”。
对于术,我们可以学,甚至可以创造。
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律、原则、战略,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底层逻辑。
对于道,我们可以学,可以悟,甚至可以迁移运用。
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趋势和倾向,它虽无形,却具有方向性。
顺势而上,事半功倍;逆势而动,事倍功半。
所以,对于势,我们无法凭空去造,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它、看见它,然后借势而起。
一个人,如能做到“优术”,就已超越了大多数的普通人,可以算做优秀。
一个人,如能做到“明道”,就已超越了绝大多数的人,已臻卓越境界。
这时,如果还能做到“取势”或“借势”,则大事必成。
— 1 —
据我观察,大多数人对于势的理解,都还停留在外部之势上。
比如很多人会抱怨,我没有赶上这个风口,也没赶上那个风口。
但其实,势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为外部之势,一为内部之势。
什么是外部之势?
外部之势,就是来自你自身之外的地方。
如果把你比作一个小小的“点”,那么你这个“点”就必然存在于一条“线”上,而这条“线”又必然存在于一个“面”上,而这个“面”又肯定是“体”上的“面”。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绝不会是孤立的“点”。
相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线”上的“点”,“面”上的“线”,以及“体”上的“面”。
所以,借外部之势,说的正是从自身这个“点”之外的线、面、体中获得势能的方法。
好,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对个人来说,什么是“线”、“面”和“体”。
“线”代表的是你所在公司。
同一个人,大学毕业后进入的是一家优秀的公司,还是一家业绩长期不好的公司,他的事业发展和成长速度肯定会受到完全不同的影响。
在一个优秀公司里,你能学到更先进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你也会获得公司提供的各种学习培养机会。
而一个业绩长期不好的公司,它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一定有问题,而且还是一种聚沙成塔的状态。
试问,在这样的公司里,个人的事业发展和成长速度还能快起来吗?
肯定非常艰难。
再来看“面”是什么,“面”说的是你所处行业。
我周围不少身处传统行业的朋友,都抱怨过这些年的行业发展,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不断下降。
为什么会这样?
这种变化与一个行业的生命周期有关。
一个行业的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可以说,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逃不开这三个阶段。
所以,你所处的是一个冉冉升起的行业,还是一个正在没落的行业,这将给你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著名产品人梁宁曾讲过一个行业选择上的经典例子:
有一对双胞胎,在2010年一起大学毕业,一个加入腾讯,一个进入报社。
7年后,去腾讯的这位年薪百万,而且满街都是挖他的猎头。去报社的那位,因为报社沉沦了,他曾经寄托理想的整个产业都没了,一切都要重来。
假如,不考虑“个人热情所在”这个因素,你想成为他们中的哪一位呢?
我想,我们的答案都是一样的。
— 2 —
那什么又是“体”呢?
“体”代表的是你所在的整个宏大系统。
从时间维度上讲,它说的是你所处的时代;从空间维度上讲,它说的是你所在的经济体,也就是国家和城市。
时代是你无法选择的,但你所在的经济体却是可以选择的。
在大城市里,你能接触到更前沿的商业模式,能与更多有才华的人交流,能参加各类创意活动和讲座,还能参观各种高水平的展览。
所以,如果你能从中学习,吸收知识、技能、方法,获得丰富多样的阅历和眼界,你这个“点”就能获得更快速、更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同样,你是选择留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还是一个经济发展滞后或已经固化的国家,对于你的个人发展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
当站在自身之外,从“线”、“面”、“体”这三个角度来看自己这个“点”时,你就会发现,个人努力虽然非常重要,但外部之势也是不容忽视的。
就像很多创业公司,他们都会借助外在的力量来为自己赋能,并获得非常快速的发展。
比如,很多智能硬件公司都加入了小米的生态链计划,从而长成了独角兽企业。
据早前不完全统计,在小米生态链中的77家企业,有30家发布了产品,其中4家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16家的年收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3家的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
这些企业都得到了小米的诸多赋能资源,如渠道流量、品牌、供应链、粉丝群体等,还包括小米成熟的商业模式、管理哲学、产品方法论,以及仍在不断进化的理念等。
在借用了外部之势后,你就等于是开着飞机前行,相反,如果忽视了外部之势,你就只能跑步前进了。
当别人坐着飞机到达了目的地的时候,你可能才刚刚起跑不到1000米。
— 3 —
然而,只有外部之势,依然不够。
我们还要去借自身的内部之势。
内部之势,不但是每一个人本就拥有的,同时也是每一个人自己就能把控的。
那什么是与生俱来的内部之势呢?
它,就是你的天赋。
为什么天赋会是一个人的内部之势?
首先,我要解释一下这里说的天赋到底是什么意思。
天赋,说的并不是只有科比展现出来的篮球天赋,莫扎特那样的音乐天赋,毕加索的绘画天赋,华罗庚的数学天赋,或是爱因斯坦的物理天赋。
相反,天赋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东西。
它是我们每一个人自然而然、反复出现的思维模式、感受、行为方式。
比如:
在一个重要项目遇到问题时,几个同事在一起讨论现在应该怎么办。
这时,同事A说:“我们应该把相关数据都看一遍,然后再来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同事B说:“我们应该先来头脑风暴一下,看看这里存在的问题可能都有哪些?”
同事C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先去询问一下客户的反馈,看看他们对此都有什么样的想法。”
你看,面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的提议都不一样。
为什么?
在这里体现出的正是大家截然不同的天赋:同事A,非常看重数据和依据;同事B,很有创意;同事C,非常在意客户的想法,很有同理心。
这就是表现在他们身上不一样的,自然而然的思维模式、感受与行为方式。
这时,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的自然而然、反复出现的思维模式、感受与行为方式,而它也正是一种趋势和倾向。
至于,你身上的趋势和倾向最终能否变成确定的、持续的结果或能力,就要看你对它们的发展和运用了。
所以,你的天赋,就是你的内部之势,而每一个人的内部之势都不一样,与另一个人拥有完全相同的内部之势的几率,仅有3300万分之一。
— 4 —
知道了内部之势是什么,那么现在又该如何去借呢?
让我们回到刚才我举的那个例子。
对同事A来说,他应该不断发展“看重数据和依据”这一天赋,比如:提升对于数据的解读、分析和挖掘能力,从而把它一步步发展成自己的优势。
对同事B来说,他应该不断发展“很有创意”这一天赋,比如:提升自己稳定持续的创作能力或设计创意能力,从而把它一步步发展成自己的优势。
对同事C来说,他应该不断发展“很有同理心”这一天赋,比如:通过提升换位思考对产品进行高效迭代的能力,并把它一步步发展成自己的优势。
相反,对同事A来说,如果硬要让他发展出“创造力”和“同理心”的天赋,就会非常困难。
如果因为这两项的缺失,会让他无法好好工作,无法完成任务,那么他可以做的是,通过努力把这两个方面的表现拉到及格分。
注意哦,在这里我说的是拉到及格分,也就是说他不需要把身上这两个弱项拉到优秀甚至是卓越的分数;他只需要把自己的天赋磨练到卓越的分数。
为什么?
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一生中可用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成为方方面面的全才。
既是一个卓越的数据分析者、深度思考者,同时也具备很高的同理心、积极心态;不但能够力排众议、统领众人,同时还能听取所有人的意见,营造和谐氛围,包容形形色色的人,既做到公平,又能发现每一个人的不同、优点和潜力......
这,不是人,而是神。
所以,你要做的并不是通过非常艰难且长期的努力去把自己的弱势一个个的变成优势。
相反,你要做的是:找到你的天赋,即内部之势,借助它的趋势和倾向,然后,通过不断努力,把它变成你的优势以及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具体又该怎么做呢?
比如:
我有一个天赋是思维,这意味着我是一个很爱思考的人。
但是,爱思考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出正确的思考,也不等于就能深度思考,或是很有逻辑的思考。
所以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不断打磨我这个天赋,并把它发展成我真正的优势,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优势。
借助这个天赋,我最终形成了我的“思考力优势”,以及与此相关的核心竞争力。
借助这个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我出版了《直击本质》这本书。
这时,我的天赋就已不再是天赋了,它成为了我的优势,那种一眼就能看出的优势。
当别人看到我时,只知道我是《直击本质》的作者,很羡慕我的深度思考能力。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我这个显而易见的优势,正是从我本已具备的天赋,也就是我的内部之势,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却绝对值得。
同时,因为每个人都有不止一个天赋,所以当你的几个天赋形成合力之时,就会发挥出更加巨大的能量。
最后的话
勤奋和努力,当然是一切成功的基础。
与此同时,不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如果能够借用外部之势,以及内部之势,不但会做得更加卓越,也会做得更加轻松,并最终在有限的人生里获得更大的成功、满足与意义。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