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晶美同学
YouCore主策划
前言
我看过很多非常努力的人。
有的立志每天跑10公里,一个月瘦20斤。
有的要求自己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不辜负老板对自己的期待。
有的很渴望成功,认为爱拼才会赢,哪怕病了也要扛着不休息。 他们的决心如此坚定,努力如此惊人,你不禁感慨:他们不成功,谁还能成功?
然而这样的努力,往往事与愿违。 立志每天跑10公里的人,20斤没瘦下来,但膝盖先肿了。
要求自己每件事都做到最好的人,不但没得到老板赞赏,反而因为绝大多数事都拖延没干,被老板劝退了。
病了也不肯休息的人,拼命之后不但没有赢,身体在成功前先垮了,彻底告别了成功的可能。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发力过猛了。
真理往前一步都是谬误,发力过猛带来的只能是错误。
但如果你能注意发力的度,将事情做到刚刚好,反而更容易成功。
那哪些事情应该做得刚刚好?做到什么程度才叫刚刚好呢?
我总结了四点。
01、不重要的事,做到及格就是刚刚好
他的面试成绩非常优秀,然而谷歌的资深工程师却极力反对他加入谷歌,原因是他在学校的课程大多都是60分飘过。
这位工程师打电话问他,为什么只有60分?
他的回答是,他觉得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一般,而考试的内容也都和实际的编程工作无关。
所以他在复习考试的时候,只按照60分的程度来复习,刚刚及格能够毕业就可以了,绝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在考试上。
工程师听了这一回答,当即决定留下蒋凡。
蒋凡计算机考试拿60分,不是因为他只能拿60分,而是为了在实际编程工作中做到90分。
蒋凡的这段经历,我们听起来觉得挺容易的,不就是只要考60分嘛,90分我考不到,60分还不是拿手好戏。
但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减少投入,只做到60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挺需要勇气的。
不知道你上大学时有没有考过60分?我考过,然后被老师教训了,说我身为班委要以身作则。
后面为了不被批评、不带坏头,我花了很多努力去维持不错的学科成绩;除此之外,我也被迫参加了很多无用的团体活动。
于是整个大学,我的时间都耗在了,扮演老师眼中的乖乖女的角色上,没有什么时间去尝试自己喜欢的实习和兼职。
毕业后进入社会,我们一样会面临同样的困境:
你手头正在跟一个能决定自己当月业绩的大项目,老板突然紧急要你完成一份ppt,同事又在催你给他提供某个活动的物料,你会怎么处理呢?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像蒋凡那样的勇气了,敢于把不重要的事情只做到60分。
身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要接受一个现实:自身能力和精力的有限性,注定了我们无法事事都做到90分。
因为,你在只要做60分的不重要的事情上投入过多,在重要的事情上的投入就不足了。
你只有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减少投入,才能腾出更多时间、精力和资源给重要的事。
所以你会看到一些天才般的人物,在生活上就跟弱智儿一样,自理能力远远低于普通人。
其实,不是他们做不到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而是他们将绝大部分的投入,都放在了自己研究的事情上,在生活上的投入极少而已。
02、重要的事,做到“不镀金”就是刚刚好
YouCore每年年终总结,王老师都会特别强调:总结PPT千万不要精美,不做PPT都行。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年终汇报重要的是,你今年的目标完成情况、工作数据和成果、明年的工作计划......这些实际内容。
而不是PPT外观这些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低价值的表面功夫(很惭愧,我有一年就是花了很多时间在选PPT模板和做数据分析图上,结果忽略了内容)。
这就是不镀金,要“里子”,不要“面子”。
我们很多时候,都喜欢做一些核心要求之外的无用功。
比如,用思维导图梳理思路,花了很多时间来配置每个节点的图标和颜色,结果比在纸上梳理思路,花的时间都多。
记录一个会议纪要,在排版和格式上花了很多时间,结果导致纪要迟迟不发出来。
我们之所以有这些不理智的“镀金”行为,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1)很重视这件事,就想做到尽善尽美。
2)“镀金”的事,跟核心要求比起来更容易,因此更乐意做。
因此,要做到不镀金,关键在于:确定范围和限定时间。
1)确定范围
确定了范围,你就知道哪些才是核心要求,务必要做到做好;哪些是额外的要求,可做可不做。
就像做一顿一家三口吃的家常便饭,你知道三菜一汤是必须做的,至于摆盘的碟子是否精美,那就是额外要求,可做可不做。
2)限定时间
做了时间的限定,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你无休无止地做各种“镀金”的事。
比如,PPT写好了,一看时间还多,你就无休无止地做美化的事,今天换换颜色,明天加加动画之类的。
但如果给你限定好了时间,一小时后必须交,那你就会更关注内容,不会再操心格式美化的事了。
03、有些事,必须做得刚刚好才合标准
《论语·先进第十一》中,有一段话: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意思是:
子贡有一次问孔子:子张(师)和子夏(商)两个人,哪一个更好一点?
孔子回答:子张太过,子夏不及。
子贡:那这么说,是子张更好了?毕竟子张都超过标准了。
孔子回答:不见得如此,超过标准和不够标准,一样都是毛病,甚至超过标准有时候还不如不够标准。
为什么孔子会认为做过了还不如做得不够呢?
因为很多事,都有做到某个程度就够了的基准线。
过了这个基准线,做再多都不会再产生额外的效果。
就像你吃三个包子就能饱了,那我给你吃五个包子、十个包子的效果,并不会比给你吃三个包子的效果更好。
而且往往效果更差,一是因为浪费了更多的包子,二是你万一都吃了还容易撑出胃病来。
所以,像下面这些事必须做到刚刚好才行。
1)享受要适度:物质享受太多,我们就会越来越难以满足,感受不到快乐。
2)情绪宣泄要适度:大喜、大怒下做的决定,往往都不是最优解。
3)说话要适度:即使是再熟的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
4)与人交往要适度:初见一个陌生人,假如你表现得太冰冷,别人会觉得你难以接近;但要是你过分热情了,又会让人担心:这人无事献殷勤,该不会有所图谋吧?
那什么样的“度”才算刚刚好?难就难在这一点。
这需要你:敢闯敢试和及时调节。
多尝试,在试错中摸索经验,根据反馈确定是“过了”还是“不及”,再及时做出调节。
04、有些人,更适合做到刚刚好
我们都很羡慕那些名人的成功。
特别是拼命奋斗之后才成功的名人故事,更是我们的最爱。 比如,任正非创办华为时,都是在公司打地铺的,工作困了就睡公司,醒了继续工作,还给自己留了一身的病:高血压、糖尿病,甚至因为癌症动了两次手术。
推崇“专注、极致、快”的小米老板雷军,自曝基本每天吃午饭只有三分钟时间,每天工作16个小时。
京东老板刘强东,无论前一天晚上喝了多少酒、多晚休息,第二天早晨,他必然准时出现在公司开早会。
看到这样的故事,我们往往血脉喷张,一股斗志不自然地从脚底就涌到了头顶。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到了努力就能成功的可能,而且还是很大的成功。
这样的成功故事确实好,也的确激励了不少人。
但如果让你选的话,你更愿意像他们一些,除了极端的工作投入外几乎放弃了一切;还是选择没那么成功,但工作和生活都更惬意的日子呢?
对于成就动机极高的人,我相信他们更愿意选择前者,为了自己眼中的成功不惜放弃一切,甚至会铤而走险,极端行事。
但如果你的成就动机没那么高的话,我相信后者才是更适合你的生活。
凡事做到80分就行,你会发现事事你都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种凡事做到80分的均衡人生,有两点好处:
1)更容易满足
人最大的痛苦是欲望和能力不匹配。
当你佛系一些的时候,欲望就会比较低,所以更容易满足,不太会有“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无奈。 比如,有人为了博取更快的晋升速度,节假日不休,甚至大年初一都在加班,时时为工作与家庭不可兼顾而焦虑。
你做好手头的事,就可以下班陪着家人了,工作与家庭平衡得很好。 有人对孩子的教育特别焦虑,觉得小孩都四岁了,英语词汇还没1000个,为这个急得不行,到处找外教。
你觉得小孩只要能健康成长就是最好的,因此你对小孩的英语启蒙一点都不用着急,因为幼儿园教的英语就已经足够了。
这样刚刚好的生活,虽然没有任正非、雷军、刘强东这样的大成就,但却是更均衡、更快乐的美好生活。
现在提倡我们追求的,不正是这样的美好生活?
2)更可持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稍微佛系均衡一些的人生态度,其实更具有可持续性,因为他们对失败的容忍度比较高。
一开始就对自己有着高要求,一跑步就要10公里起步,一看书就100页打起的人,往往坚持个两三天,就声息全无了。
相反,那些一开始就打着做到80分念头的人,一公里一公里地跑,书一页一页地看,反而能坚持得更久。
05、总结
做到刚刚好不是敷衍,相反,它是将事情做成功的必要方法。
1、只有在不重要的事上少投入,做到及格就行,你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上。
2、只有在重要上的事情上,做到不镀金,你才不会偏离重点,导致不该做的多做了,该做的却没做好。
3、只有做得符合标准,不多也不少,你才能将那些必须做得刚刚好的事给做好。
同时,做到刚刚好,也是我们认识到自身需求和能力局限性而做出的一种取舍。
与其焦虑地去追逐那些永远可望不可即的巨大成功,过一个凡事做得刚刚好的均衡人生,反而是人生难得的一种幸福。
等你读到这儿,我也写完所有我能说的了,一切刚刚好。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