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请远离这种容易中毒的学生思维

文:格总

1

“职上,如何构建个人的能力体系、知识体系?”

人家说“多少好答案,在苦等一个好问题”。

上面这个就不是好问题,为啥?

因为身在职场,你存在的价值,并不是你有啥知识体系或者说能力体系。

而是,你能解决多少问题,特别是处理好多少难题。

所谓“构建体系”的说法,是学生时代的事。

比如数学,我们是在老师引导下,从最基础的加减法,乘除法,逐渐到分数、方程、指数……

从最简单的自然数,到整数、小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再到更高阶的空间几何……

数学知识就像搭积木,一层一层往上搭。

高中毕业时,你的大脑里已经拥有一个比较完备的“数学(底层)知识体系”了。

除了极少数以理论研究为兴趣、为终身职业的科学家,知识体系本身没有价值。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它太抽象。

只有当你把它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它才是形象的,有价值的。

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普遍有种看法,认为在学校学了那么多知识没啥用,为啥?

因为所有学科,都忙着给学生们“构建知识体系”。

体系本身,不创造价值。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人类或者说地球人类,在代际之间传授知识的方式,太慢了。

刘慈欣就说,人类父母没法把“记忆遗传”给到下一代,每个人生下来,记忆都是一张白纸(中篇科幻小说《乡村教师》)。

科学家的孩子,也必须从零开始学习。

所以,采用直接讲授、灌输,并且辅之刷题的教育方式,是“构建知识体系”效率最高的办法

毕竟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知识太多太多,而且越来越多。

2

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早就凸显,不过事情已经在改变。

现在国内中高考学科教育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朝着“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构建知识体系”。

什么叫“解决实际问题”呢?

我找了一个北京某区的期末试卷数学题。

这是不是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你是北京冬奥会奥组委的采购人员,这道题你就必须会。

下面是2013年上海中考的理试题。

问的其实是,如果你是“蛟龙号”的设计师,如何实现“蛟龙号”的下沉和上浮?如何测定“蛟龙号”的下潜深度?

再看一个上海2021年的中考试题。

篇幅原因,问题就不呈现了。

大家可以看到,这道题其实已经是成年人世界的简化版了。

如何扶贫?

从上海和德宏两地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到茭白的生物特性,你都必须要在很短时间内有一个思考,而不仅仅是填写几个概念性的东西。

大家看现在的孩子,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是不是已经在往成年人的方向上靠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他会让每一个孩子在长大后,更为顺利的抛弃“构建知识体系”的学生思维,转变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年人思维上来。

他会更容易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总沉浸在高考和名校的昔日荣光里。

3

现在说回职

职场就更加功利了,任何一家公司雇人来干活,都是来解决问题的。

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触碰到自己某类知识、某种能力的边界,怎么办?

他会不得不去学习。

比如你要编程,就得去学习计算机语言

你要卖东西,就得把你要卖的东西琢磨明白,同时学习销售技巧。

你想成为管理者,你就得学习如何识别一个员工的优缺点,如何安排任务调派人手。

越是复杂的高难度任务,对人的能力要求就越综合。

至于学习方式,可以是做事本身;也可以是专门买本书来看;还可以是观察公司的某个领导、同事……

只要你有心,学习无处不在。

这种学习,跟学生时代“构建知识体系”有什么区别?

后者是一次性的,你这个学期学了怎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了化学里的置换反应,下个学期就不会再学了。

职场不是这样。

你今天学到一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得到正反馈,发现能管用,也可能得到负反馈,不管用,怎么办?

重新学,继续学,在使用中去矫正。

一边学一边用,一边用一边矫正,你会越来越接近“解决问题”的终点。

但“解决问题”又不会是真正的终点,往往只是一个里程碑。

因为你会发现有更难、更重要的任务交到你手上,你不得不继续学习新东西,继续成长。

所以学习本身是一没有终点的旅程。

随着成长,你的任务会越来越重要,搞定的话,你的喜悦、价值感也会越强。

因为你要解决的问题,是普通人根本解决不了,或者说没有资格来解决的。

比如某些科学家、企业家,还有国家领导啥的。

为什么越牛的人,他学习的驱动力就越强呢,道理就在这里。

而且,我们每个人的特点、禀赋很不一样。

同一本书,大家关注到的重点未必一样;同一个领导,下属们在他身上学到的也不一样。

解决难题时,你当下每一个举动,还跟你过去的教育经历相关

于是,你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像我带过很多非常优秀的销售人员,我很难说,他们谁和谁比较像。

但是他们都能搞定客户,都能做成项目

4

你看,我讲这么多,一直都是围绕“如何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其他都不重要。

只要你能解决问题,就不要在意自己曾经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的什么专业,有没有什么学历,至于你是男还是女,多大年龄……不重要。

上,不要给自己设限,贴标签

有句话说,“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

我觉得,职场人都应该追求成为“伞兵”。

当你空投到一个新的部门、新的公司,甚至新的行业,就要作好被问题包围的准备。

正是因为有问题要解决,你才有被空投的价值

写到最后,你发现没,我根本没提“体系”这个事儿,那你说,知识或者说能力,它就不需要体系了吗?

我的答案是,某些时候,体系还是挺有用的。

比如你要传授技能,一个完整的体系相比起支离破碎的知识点,更容易被人接受

其他更多时候,我说难听一点,体系就是拿来吓唬人的。

我说销售能力很强,你可能觉得就一般。

要是我说有成体系的销售打法,是不是一下子就厉害起来了?

但是大家千万不要“为体系而体系”。

首先,你就这么想吧,那个创建出某个“知识体系”的人,他的知识是怎么来的?也许他也是学习的前人的“体系”,但是一直往上追溯到第一个人,他的体系必然来自于实践。

实践是体系的源泉,也是检验体系的唯一标准

再一个,科技在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进化,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还有你需要掌握的能力体系,都得跟着迭代才行。

体系是僵硬的,实践永远鲜活。

像某些大公司出来的人创业,讲话一套一套的,各种高大上的概念,花里胡哨得很,但就是干不过人家小老板,为啥?

因为前者只有体系,而后者擅长实践。

所以,忘掉体系投身实践,多做事,多做困难的事吧。

能力的增长,比体系啥的重要多了。

等你经历得足够多,既有体系也有实操,那就是无招胜有招,飞花片叶皆可伤人的高手了。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4 +1
格总

作者:格总,前华为销售;前投资公司总监;《职场的逻辑》书作者;中文互联网最能帮到职场人的写作者之一。微信公众号:格总在人间(ID:I-Gargamel)

复制成功
教育  知识  体系  创业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