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写给所有职场中人:职场中的你们,是“快餐朋友”吗?

  有一句话这么形容信息时代的朋友关系:“你要想知道你今天究竟值多少钱,你就找出身边最要好的3个朋友,他们收入平均值,就是你应该获得的收入。”

  李易骏献给所有职中人,职场中的你们,是“快餐朋友”吗?

  也许这句话有些功利和现实,但这充分说明了好朋友是需要共同成长和共享成功的,好朋友不会一起患难下去而是需要帮助对方走出患难,否则就只是通常所说的难兄难弟而已。

  这些大概都可以称之为表象和行为,那么我们的心态和思维意识应该作到什么样的标准呢?

  记得在幼儿园时期我们就学过,好朋友是“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思考问题”的,或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说起来很简单,但当我们长大成人了,或者说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了,却愈发觉得困难。因为人都有趋利的本性,于是就无意识地排斥“换位思考”,并习惯性地把这个“换位思考”曲解和片面化,所以我想大概不会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去想和去做。

  我们先来看个案例,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思考问题”,

  前些天我与一位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交流,他谈到,电视里通常演当一个人跳楼的时候,调停者如果是亲人,台词会是哭着在那里喊:“女儿你还年轻,忘了那个禽兽不如的没良心的…”

  如果是“砖家”,他们则会打着官腔在那里演讲:“世界很美好,人生很美好,年轻人你路还长,看开点…”

  其实这些安慰人的话是没有意义的。不仅没有意义,用朋友的话讲,“这些比风凉话更伤人。”

  我们如果可以换位思考一下:现在我们是跳楼者,当听到这些会怎么样想,当人说,“忘了那个没良心的禽兽不如的…”其实原本不提起可能还好,经这么一说反而恰恰就是在引导她回忆痛苦,而且在压力之下放大痛苦,于是就“扑通”了;而砖家们的演讲呢?跳楼的听了可能会这样想:“哦,你的日子很好,就叫我心情愉快;你一家圆满,叫我不要跳楼… 那我先去报仇,搞死几个再跳好了。”

  通常人如果选择半夜2点钟低调地离开,谁也没看见,那是一种果断和坚决,大概也没有办法挽回。但如果选择的是在白天,那就说明他还处在犹豫当中,大概是潜意识在“故意”安排这样行为,目的是让别人看见,这时候人就是销售成交法则里所描述的“他还有顾虑,需要临门一脚的态”而每每到这个时候,往往却是这些“好人”或“砖家”们在起着临门一脚踢下楼的作用。这大概就是流行话讲的:往往越亲密的人越会不知不觉伤你更深。

  你如果想帮他,从心理学上讲,规范流程是:

  开始要和他保持一定距离,听他的言述,让他放下对你的戒心,然后以同情同感的态度和他交流,让他倾述出原因,再一点点开导,最好在交谈中能找到他最放不下心的一些事以“增加疑虑状态”,比如孩子、父母、爱人等等,然后说自己大概生活也不如意,也很沮丧甚至有些问题还想让他给你开导开导(这点至关重要,人走近了,有一种心在接近的感觉)……

  靠近他将他挽救回来,另外在很接近他时不要试图一下子将其制服,这样弄不好会让他条件反射的跳下去,最后,还要一点点的用切实的,有指望的未来引导他,(给他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学习会计会比较有竞争力”让他重回生活,并以同情的心态关心他,让他撤底放弃这种想法,面对现实,防止他以后可能还会有这方面的行为。

  甚至你可以这样讲:“请问你在几楼啊?我来算算看会不会死,什么三楼吗?噢那你可能要去10楼。你就放心大胆的跳吧,然后落地时,你会变成一堆肉酱,脸蛋也将根据你的体位裂成2至32瓣并随血肉残肢一起溅射至12平米范围;之后你会被拍成照片并配上一个响亮的新闻标题出现在18点档发行的晚报上,而且很大几率在左方平行配上一张你生前的漂亮照片,以强烈对比来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商业作用,另外,还可能很大程度被用作劝导青少年的反面教材。”我虽然讲的比较幽默,但也可以算做一种帮助他认清自我的手段,绝对比“世界很美好,人生很美好”的说法更有效。

  相通的模式和原理,我们回看企业

  好朋友+同事,也许是大家都向往的理想工作态和员工关系。但也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动机促成了乱搞人际关系以及企业上下混混和和,企业唯亲是用的混沌局面。

  而做企业管理的朋友会发现:仅仅一个关于不满于公司某项政策或某个主管的话题就能把两名员工距离迅速拉近,更由此话题更可以引发两人的共鸣,两人会快速延发产生类似“同路人”、“知己”的感觉

  从心理学上讲,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是:

  1、人趋于减轻对事焦虑和不安;

  2、作为联合群体的手段;

  3、为了让更多的人认同以及支持你的观点,并期此来影响决策

  4、是一种权利,象征自己掌握着一定信息

  所以其实倒不如形容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而且请放心吧,只要一看到主管走过来,他们会立刻把刚刚牵起的小手赶紧甩开。

  这种迫于职场的压力和竞争环境下产生的“快餐朋友”真是很多企业由于企业文化缺失引发的一大悲哀。

  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但是我为此制定并教会了他们正确的“好朋友的标准”。

  我相信这项企业文化的建设真真实实地帮到了很多人。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才算是“好朋友+同事”呢?

  假如有一天你的好朋友兼同事下岗了,你会怎么做?告诉他:“金融危机公司下岗的又不只你一个”呢?还是安慰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抑或是和他一起站在一起来骂公司和主管?我告诉你,这些都是风凉话,是废话。事实上,你的作为可以说没有任何价值,倒不如干脆晚上跟他一起喝个烂醉,然后第二天辞职,一起寂寞?这样的关系至少也可以算是个难兄难弟。

  为什么说没有任何价值,也完全没有解决问题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做法:

  当你的同事对公司的某项政策、某个主管或者某项业务意见很大,来找到你诉苦,如果你会想来个作为“朋友”该有的支持:别哭,你做的很对(认同),我会一直支持你的…然后给他你的宽大肩膀当作枕头,并开始“换位思考”,与他站到同一个立、统一战线,一起来指责公司、贬低主管和数落业务?那么很抱歉,你此刻充当的,是一个镇痛药的作用,你只能把他麻痹,并且带着他沉沦下去,并产生依赖,越陷越深;

  因为你的“支持”,你把导致他痛苦和失败的的内在动机转移到了外部—--让他找到了理由和口,这样做,你就为他找到发泄之匙,为他优先开启了转移问题、逃避之门,同时,却为他关闭了审视自己,找自己原因这样一扇往往难以面对却能真正解决问题之门。

  然后,出于人对自身痛苦和伤害本能的规避,他会马上随着你的引导而将一切现象合理化,“我根本没有错,该死的是这公司、这主管”并且马上豁然开朗,觉得很爽,而你大概也会很爽,因为感觉今天又做了一件很有“成就”的事,你帮助他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从此,在人对自身痛苦和伤害本能的规避的推动下,他的新思维模式发生作用:遇事只找别人的原因而越来越少找自己的原因。然后将仇恨焦点转移到别人身上。并由于他思维模式的转变,所以开始影响他的行为,他将来一定会遇到同样的处境,遭遇同样的痛苦--------因为问题根本就没有被解决也不再可能被他自行解决,并且是无限循环和持续下去;纵使问题只是一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或者是一个心态的问题。这就是心理学上有名的吸引力法则。你的同事将应验那个“可悲乌鸦到哪儿都被打却不感觉自己唱歌难听”的寓言。

  也许上帝保佑,终有那么一天他遇到了我或者其他像我一样擅长心理辅导HR,他能够认清自我了,但那一天你也将会成为他最痛恨的人。

  而且,此时你在同事心里大概可以比喻为个容器,一个他可以往里排解负面情绪的容器-----比如大缸,你可能意识不到,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你正在充当的是无证心理医师的角色,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可观佣金,而且更危险的是,由于你没有受过专业自我心理排解训练,你的潜意识可能会很大程度受到同事负面情绪(信息)的影响。事后你可能会感到一丝胸闷和注意力不能集中,并且好像当时与同事沟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久久不忘。这些“症”都足以说明你潜意识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个结果是不可逆的,心理学领域有句话这样形容:“已形成的意识形态比癌症更加顽固”,也许你一生都没有办法去改写这些已形成的不好的潜意识污染。我接触过一些心理医生,他们每次为“病情严重的顾客服务完之后,都会请其他心理医师治疗,或者自己以大声呐喊、疯狂运动到完全身心疲惫之后进入深度睡眠来进行排解以避免影响自己潜意识。可想而知影响之深远。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真正的朋友,会讲些切忽实际的话,真正抱着负责任态度,第一时间打住他的一切哀怨,就象弗拉基自传里说的:她7岁时候被爸爸打,小孩嘛,就在那里哭,爸爸问“如果爸爸打的是对的,哭是什么意思?哭表示委屈?不,你应该去研究一下为什么挨打,以后如何不再被打。”告诉他,“哭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习惯在别人面前诉苦的人以后会有诉不完的苦。”设身处地首先帮助他一起先找到他自身的原因,帮助他分析是他的哪方面竞争劣势导致他被淘汰之事实的发生。

  然后主动与相对较逊的他分享工作经验,并在几个月内全力帮助他提升成绩,因为好朋友是需要共同成长和共享成功的。

  抑或是直接把下月收入的1/4无条件给他帮他渡过难关,或是帮他找个人力咨询,我想他大概会感动得抱着你哭。

  这才是作为同事+朋友应该做到的。

  或许此刻的他无法理解,因为人多数时候出于对自身痛苦和伤害本能的规避,并不能第一时间去看、去思考,以至于找到自身的问题和原因,但是我相信当他的思维成长到一定高度,他一定会非常感激你。

  至少,作为朋友的我这样做了,问心无愧。

  李易骏

  2010年12月17日晚 于北京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27 +1
复制成功
职场  朋友  心理  关系  人际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1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支持!

2010-12-17 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