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知道”到“做到”之间,隔着太平洋的距离。为什么明明道理都知道,却很难做到?本文与大家探讨。
作者:张丽俊 Cherry
来源:张丽俊(ID:zhanglijunCherry)
在工作中,相信你也曾有这样的体验:
曾经痛下决心,一定要管理好时间,早睡早起,不熬夜了,可没过几天,老毛病又犯了。
曾经定下目标,每天都要认真写TDL,养成好的工作习惯,可坚持不到两周,就放弃了。
曾经听过一堂管理课程,觉得太有价值了,像打鸡血一样表示要改变,结果兜兜转转到最后,一切如旧,什么也没改变。
明明道理我们都知道,可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讲讲这个话题。
01、从“知道”到“做到”,隔着太平洋的距离
之前有个老板来酵母做咨询,一上来就问:
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管理,什么阿米巴管理、精益管理、德鲁克的理论、彼得·圣吉的理论……一大堆。但我怎么越学越不知道该怎么做管理了?
我问他:你能判断哪种理论是适合自己公司的吗?
他说,不能,因为我实在是太迷茫了。
积累了很多知识,学习了很多技巧,但关键时刻没办法拿出一套解决方案,外部条件一变化就不知所措。
这种痛苦和迷茫,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
为什么知道很多的知识和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没有把“知”变为“行”。“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太平洋的距离。
那,是什么阻碍了你从“知道”到“做到”?大致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只接收不执行。
人们会习惯性地不断获取新事物,但并不会将其付诸实践。看到一本书,听了一堂课,觉得这个理论,这个知识太有趣了,就赶紧记下来,但也仅此而已,大多数时候是不会去应用这些知识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会产生一种快感:我得到了这些东西。这种愉悦感,会激活大脑的奖励系统,进而驱使你继续不停地去获取信息。
但是,应用信息,将理论执行落地,它的成本和难度太大了。人性都是有弱点的,面对着未知的困难,总是会打退堂鼓。
第二个,道理和自身不兼容。
有时候,你做不到,可能是因为道理和你自身不兼容。
什么意思呢?比如,你看到了一个APP,觉得太好了,有很多你需要的信息,你想下载一个,却发现APP的版本是苹果手机,而你一直用的是安卓手机。
每一个新知识、新概念的输入,实际上都是一个和你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习惯和方法进行对抗、兼容的过程。
为什么很多大厂的高管去了小公司就很难落地?因为他自身是有成功经验的,他带着消极的,先入为主的态度去看待新事物,会习惯性地质疑新公司的一些举措和方法。
而他又不愿意倾听,不去思考,不尝试去了解,觉得成本代价很高,就按照之前的做法去做,从而消极地过滤掉一些好的想法和创意。
第三个,缺乏相应的跟进计划。
一个新知识,你觉得很有用,也想把它应用起来,可最后仍然半途而废。很可能是因为你缺乏相应的跟进计划。
举个例子,在蹲马步管理工坊中,我教会大家如何写周报,如何写TDL。你觉得这个太有用了,就打算带头写,在团队里推行。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你觉得自己太忙了,就不写了,也不再跟进、检查管理层的周报。结果,很快所有人都恢复了旧习惯,没有任何的改变。
以上三点,就是你知道却很难做到的原因。
02、做好这3点,跨越从“知道”到“做到”的鸿沟
那么,如何跨越从“知道”到“做到”的鸿沟?
一个人从“知道”到“做到”,需要经过“认知-态度-行为”的三个层面的转变。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3点着手:
1、精而专,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这反而会陷入“信息超载”的心理陷阱。
什么是“信息超载”?指的是一种不停获取新知识,但害怕去深入理解和应用旧知识的状态。
就像文中开头说的那位老板一样,不停学习管理理论只是缓解焦虑,制造“知道”的幻觉。
如果没有执行,将知识应用起来,那就算学会了一千种、一万种管理理论,又有什么作用呢?
所以,你不能多而浅地接触大量信息,一定要学会筛选信息,精而专,把时间花在对你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学到了某个新知识,就一定要内化吸收,想办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真正地为己所用。
就像我在蹲马步管理工坊中说的,不怕遇到懂10000种腿法的人,就怕遇到练一种腿法10000次的人。
精而专,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这是认知层面的转变。
2、要有“绿灯思维”,保持开放的心态
当接触到一个新信息的时候,你不要固守经验,抱着做法官的态度去评判对错,而是应该有“绿灯思维”,保持开放的心态。
什么是“绿灯思维”?大家都知道交通法则,红灯停,绿灯走,黄灯亮了,等一等。
有“红灯思维”的人,总是对新观点、新事物,保持着拒绝和排斥的态度,用一种审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对很多事情妄下断言。
而有绿灯思维的人,乐于接受新事物。面对着新信息、新观点,会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它,换个视角看问题,找到其价值所在。
在管理工作中,最怕的就是有些管理者会死死抱着过去的成功经验、旧的认知,即使接触到新思想也难以领悟和消化,更不可能付诸实践,反而会找各种理由去否认、拖延。
面对这种情况,就一定要有“绿灯思维”:
1)先给新思想开“绿灯”,想想这件事可行的理由是什么;
2)再给新思想开“黄灯”,想想其中会有哪些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3)最后才轮到给新思想开“红灯”,这件事不可行的理由是什么。
很多人遇到新事物,通常是先思考哪里不可行、不合理,但把这种思维反转过来,先考虑可行的部分,接受新事物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给思维开绿灯,积极接受新事物,这是态度层面的转变。
3、持续地跟进、反馈
要想真正地“做到”,改变自己的行为,你必须采取真正切实的行动。但要让行动有结果,你必须持续地跟进、反馈,不断精进。
很多人不缺乏改变的态度,却缺乏持续行动的决心,所以要有一个跟进系统,来为自己提供指导、支持,增强责任感。
举个例子,撰写TDL,你觉得有用,也很想养成写TDL的习惯,那你就一个周、一个月地去跟进自己有没有践行。
如果这一个周、一个月里,你都认真写了TDL,不妨给自己一个奖励;如果没有做到,或者做得不好,就要反馈、改进。
当然,这个跟进过程除了靠你的自律外,也可以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借助外力来进行监督。
比如,你要求自己每月看两本书,你担心无法坚持,就可以加入一些读书群,通过积分打卡和同伴的监督,让自己实现目标。
最大的改变,往往是从小处开始的。把看似困难的目标,量化成一个个可实现的小行为,不断实践、跟进、检查、复盘和调整,这样,大的改变才会发生,持续发生。
持续跟进、反馈你的行动,这是行为层面的转变。
认知、态度和行为这三者,认知是基础,态度是动力,行为是结果。当你实现这三个层面的改变,就能做到知行合一。
最后,总结一下:知道,就一定要做到。做到,就一定要有结果。如何跨越从“知道”到“做到”的鸿沟?在认知上,你要拒绝“信息超载”的心理陷阱,做到精而专,把时间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在态度上,你要给思维开“绿灯”,保持开放的心态;在行为上,你要持续地跟进、反馈你的行动,不断复盘、调整和刻意练习,让改变发生。
暂无评论,点击讲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