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读《浪潮之巅》有感:人生需要做减法,学会专注

说实话,这套书我买来几年,一直让它在书架上吃灰,直到第四版都出来了,我还没看它。可能我内心里一直觉得,科技史这种书,有闲情了再看不迟。

直到有一天晚上,女儿找书看,我也想翻一本致用感没那么强的书,我才从书架上找到《浪潮之巅》,拆开了塑封。

没想到,这一翻,放不下了。

真的是没想到,科技的故事,能够讲得这样有空间感、画面感、人感,简直像历史小说,奇妙的把理性和感动融为一体。

真是后悔没有早一点读这本书!

读这本书,不仅仅有阅读的快感,还有很重要的一面:这本书能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信息科技理解互联网,从而帮助我们反思自己的成长与规划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微企业,把自己当作企业看待,就能够从这些历史留名的企业的经历中获得启发。

比如书里讲述蓝色巨人IBM,提到它第一个造出个人电脑却最终把它们卖给了联想,分析原因时指出:

无论是在老沃森执掌的机械时代,还是在小沃森接管电子时代,IBM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是政府部门、军方、银行、大企业和科研院所,它从来没有过经营终端消费产品的经验,也看不上这类产品。以往,IBM卖计算机的方式是和大客户签大合同。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只有专业人员才玩得转。因此,IBM都是将计算机和服务绑在一起卖,至今也是如此。

这就是说,IBM的企业服务基因,严重影响了它在PC业务上的发展策略。

企业的基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

IT领域的罗马帝国——微软,同样受其基因影响。微软兴起于个人电脑的浪潮,从DOS和Windows 3.0这两个操作系统成就霸主地位,这塑造了它桌面软件的基因。这个基因,帮助它打败了网景公司,但也限制了它的发展,使得它在互联网的浪潮里没能站上浪潮之巅,被雅虎Google抢了风头,同样,这也使得它在个人消费电子领域,败给苹果,在游戏领域,败给索尼……

分析IBM和微软,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基因,会被它创立时赖以生存的业务所塑造。IBM的基因是被它开始的机械制表机等企业产品塑造的,微软的基因是被它的DOS和Windows塑造的。

那我们在观察一家企业时,就可以尝试分析它那些从创业期就给企业带来利润并且延续到现在还在经营的业务来寻找它的基因。比如百度,就是搜索,比如360,就是安全。

把我们个人当作一家企业来分析,寻找我们的基因,也可以参考类似的方法。比如去分析那些给我们人生带来重要转折点的事件,去分析那些不管有没有收入我们都一直愿意投入精力去做的事情。

比如我,我的基因是什么?

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写作了《Qt on Android核心编程》和《Qt Quick核心编程》,从那里以后,写作成了我的一个基因,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围绕着书所做的课程,慢慢又唤醒并塑造了我身上的“老师”基因。

所以我的基因,就是写作和老师。

明白了自己的基因,就可以进一步来分析:我们的基因帮助我们在哪些领域获得了发展,又限制了我们在哪些方向攻城略地呢?

如此这般,我们就用“基因”,将《浪潮之巅》所讲述的科技故事,关联到了自己身上,促进了自我的反思,进一步可能影响后续的发展。

这是我在看这套《浪潮之巅》时的一种视角,拆解企业身上的一些行为和特质,推演到我们自己身上,看是否能帮助我们。

比如存在于苹果和英特身上的两段类似经历,就能让我们意识到减法和专注的作用。

斯卡利在赶走乔布斯之后,一直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努力给公司找成长点,但不得要领,后来规模不太大的苹果公司居然同时在做上千个项目。这些项目,90%都没用,却把摊子铺得越来越大,导致苹果亏损,斯卡利不得不下台。乔布斯回归后,砍掉了绝大部分项目,聚焦在线音乐,做出了iTunes和iPod,复兴了苹果。

这时减法和专注的力量。

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英特尔身上。

一般来讲,华尔街总是希望上市公司有尽可能多的而不是单一的收入来源,摩托罗拉确实是这么做的,它曾经在计算机的处理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器、对讲机、BP机、手机和电视接收器等很多领域发展。结果每个领域都很难做大。英特尔公司从一开始做事情就非常专注。虽然它早起的主要产品是计算机的动态存储器,但是后来为了专注于个人电脑的处理器,主动放弃了动态存储器的业务。英特尔在每一代处理器的研发过程中,都集中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每一次都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就像一把散线和一股绳,散线很容易被绳扯断。因此,专注的英特尔最终把计算机处理器的业务做大做强,而业务多元化的摩托罗拉最后除了在计算机处理器上败给英特尔,在手机上碰到诺基亚,在信号处理器(DSP)上又败给了德州仪器

很有很多其他的公司雅虎Google,也有类似的经验和教训。

做减法,保持专注,不仅对企业有巨大作用,对我们个人,也是一样的。你去看那些小有成就的个体,大部分都有在某个领域持续耕耘的历史。

比如时间管理专家邹鑫(邹小强)老师,十几年来一直在时间管理领域耕耘。

比如90后的粥左罗,一直都聚焦在新媒体写作。

这就是我对《浪潮之巅》的读法:把它当作一面镜子,照出自己身上的可以修葺的地方。我从中获益良多,也把它推荐给你。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9 +1
安晓辉

微信公众号:安晓辉生涯(ID:programmer_sight);作家,职业规划师。

复制成功
互联网  英特尔  企业产品  理性  创业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