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常用功能
A A
  • 超大
链接已复制好,马上发给小伙伴吧~

MBA智库资讯,汇聚中国主流的商业管理新闻

如何获得有趣的工作?(深度干货)

我接触过不少被枯燥无聊的工作困扰的客户,都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找一份有趣的工作。

这些客户会频繁地刺激我,让我隔三差五就思考“有趣的工作到底什么样子?”和“如何获得有趣的工作?”这两个问题。

前两周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本科生上生涯课,趁机梳理了关于兴趣与工作的诸多想法,终于对这两个问题有了一个阶段性答案,今天写篇文章,分享给你。内容分如下几部分:

有趣的工作到底什么样子?
获得有趣工作的两种方法,爱我所做与做我所爱
爱我所做:实现干一行爱一行的四个阶段
做我所爱:完成这两个关键转变,把兴趣变成工作

文章比较长,完整阅读需要10到15分钟时间。

01、有趣的工作到底什么样子?

关于什么样的工作有趣,有几个关键点,想和你分享。

(1)有趣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因人而异

比如,我觉得写文章这种工作比较有意思,但我曾经的一位创业合伙人,就觉得写东西无聊死了,“和人谈事儿”比较有意思。

我看纪录片《寿司之神》,觉着小野二郎的工作,就是天天重复做“毫无差别的寿司”,无聊透顶。但小野二郎并不这么认为,他觉着自己在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近乎艺术。

你看,有趣,就是这么个人化的体验,不存在标准答案。

(2)有趣常常是事后回顾时得出的评价

“有趣的工作”,是一种评价,所以,它往往不是事前预判,而是做完一件事或体验一段时间后,回顾时所做出的综合判断。

所以,有趣与否,往往是要先体验,体验了才知道。

如果你坚持要先确认一件事、一份工作是有趣的,才肯去做。这就意味着,你在用过去的体验、经验来丈量尚未发生的事。这往往会有失偏颇,让你失去体验有趣工作的可能性。

(3)有趣的工作往往具备这三种表现

统计层面来看,有趣的工作往往具备如下三种表现中的一种或多种。

第一种表现是,工作中有“心流体验”。 心流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概念。进入心流态的人通常会有如下表现:

全神贯注,完全投入;
感受到乐趣(可能是事后回想时觉得很有乐趣);
内心清明,知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掌控自如;
时间感发生变化,感觉时间似乎静止了,或者觉得时间倏忽而逝。

比如我在编写代码、设计图书大纲、写文章时,就常有心流体验。

如果你的工作能让你经常经历心流,你在回顾时,就很可能会觉得工作是有趣的、吸引人的,就很可能想要再次经历。

我会不停的写书,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写书时我会完全投入,忘掉凡尘俗事,收获一段非常美好的旅程。

第二种表现是,工作中常有“好奇时刻”。

就是你会三不五时地对一些事情产生好奇,想要进一步了解。

比如,你对客户为什么投诉好奇,你对某款产品忽然销量暴涨好奇,你对为什么这种工作方法比那种高效好奇,你对小A同学今天听课特别专注好奇……

所有这些“好奇”,都可能指引你去搜集、了解更多的信息,带给你更多的乐趣。 好奇往往是有趣的开端。

如果你在工作中,对任何事的熟视无睹、麻木不仁,那你很难觉得这份工作是有趣的。

第三种表现是,工作中伴随有“体验突破”。

体验突破,指你通过做以前从没做过的事情,突破了自我,产生了振奋、欣慰、舒服、愉悦、满足、惊喜、自信、意义、成就等正面感受。

类似第一次向客户做产品演示,第一次负责一个业务,第一次登台演讲……都可能带来突破体验。

突破体验会让你觉得“原来我还可以这样”,会带给你成长感,会让你觉得今天的太阳和昨天不同,会让你期待明天的太阳与今天不同。

当你对明天有所期待时,日子便有趣了。

(4)有趣的工作,也并非时刻有趣,全然有趣

尽管一份工作可能是有趣的、快乐的,但它很难是时时刻刻都有趣,无论什么地方都让你快乐。

现实是,有一些时刻、有一些事情带给你快乐,另有一些时刻、另有一些事情,可能让你觉得枯燥、乏味、无聊、厌倦。

但整体上,如果你在回顾时,觉得愿意为了那些有趣的东西承受那些枯燥无聊的事情,那这份工作,就是有趣的工作。

所以,你要意识到这一点,并准备接纳这一点,才可能拥有有趣的工作。否则,再有趣的工作,只要出现一丁点儿不如意,就会被你判死刑。

(5)有趣是动态的,会发展的

一份工作,你现在觉得有趣,可能过阵子会觉得无聊;你现在没什么感觉,可能日久生情难舍难分。

有趣是动态发展的,会变化的,此一时彼一时的,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究竟一份工作是从有趣变无聊,还是会从乏味变有趣,仰赖你如何经营

所以,想要有趣的工作,也要学学如何调试。调试的方法,请参考我之前写的另一篇文章——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又不得不做,怎么办?

02、获得有趣工作的两种方法

理解了什么是有趣的工作,那我们就可以来聊聊怎么获得有趣的工作了。

通常讲,有两种策略,爱我所做和做我所爱。

爱我所做,就是俗话说的“干一行爱一行”,老一辈常常这么教导我们的,其实也是蛮有道理的。有一本书,叫《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系统讲述了这个策略。

《寿司之神》这个纪录片讲述的小野二郎,就是这种策略的典型。

做我所爱,就是把所爱的东西变成工作。

乔布斯是这种方法的提倡者。

这种方法,也的确是有效的。

比如郎朗,2岁半时被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汤姆猫演奏的《匈牙利第二号狂想曲》所吸引,从而对钢琴演奏者的手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就在父亲郎国任的辅导下,开始练钢琴,现在是知名的钢琴艺术家。

不管你选哪一种策略,都有可能收获“有趣的工作”。但不管哪一种策略,都是长路漫漫,荆棘满地。

03、爱我所做:实现干一行爱一行的四个阶段

我所做这种策略,老一辈说得我们耳朵都生了茧子,多数人都不爱听了。也难怪,现实中确实也比较少见“干什么爱什么”的例子。

但之所以这样,不是这个道理不对,而是,说的人只说道理,没有给出必要的方法。

实际上,要实现“爱我所做”,要经历如下四个阶段。

(1)选到一份你不讨厌的工作

在真正开始从事一份工作之前,你可能无法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它,但你很容易确认是不是讨厌它。

不要选择你明显讨厌的事情当做工作。

如果你上来就选了很讨厌的事情,那往往是很难将其逆转为喜欢的工作的。

(2)培养工作能力,胜任工作

胜任,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

搞定工作,体会到胜任感,才可能继续往下发展。假设你总是搞不定工作,每天被老板怼三十遍,被同事嘲笑无数次,那你肯定是各种挫败、沮丧,你肯定不会喜欢这份工作。

你不会喜欢那个挫败的自己,进而,也不会喜欢带给你挫败感的工作。

所以,一定要通过努力,提升工作能力,让自己胜任工作,收获胜任感,成就感。 这是做我所爱的第二个阶段,必须跨越,才能让工作走向有趣。

(3)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获取足够的职资本得自主空间

仅仅是胜任还不够,还要把某种技能、某种业务做出色,做成一两件困难且重要的事,让自己从同事中凸显出来,使自己足够优秀,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这样,你才可以获得足够的关注,获得大量职场资本,比如知识、技能、经验、人脉、资源渠道等等。

有职场资本,你才有选择权。(请看考另一篇文章——有职场资本,才有选择工作的自由)

有了选择权,有了自主空间,你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想做的事,与认可的人一起共事,用喜欢的方式方法做事,这样你就会体会到自主感和成就感,就会喜欢那个出类拔萃、游刃有余的自己。进而,你就有很大概率会喜欢带给你这种感觉的工作,觉得工作是有趣的。

没有人会喜欢挫败的、低价值自我。我们都喜欢优秀的、发光的自我。

(4)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使命

到达第三个阶段,你已经开始觉得工作有趣了。

如果这个时候,你还能更进一步,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使命——即你为什么要工作,你想要自己的工作为他人创造什么价值。

找到这些,你就会认同工作,工作就会超越“有趣”这个层面,成为你之所以为你的一部分,你就会把这份工作持续做下去。

以上就是爱我所做的四个阶段,只有跨过第二阶段,才可能收获有趣的工作。

许多人认为,先要选到喜欢的工作,才可以投入精力,才可以好好干活。

现实是,一下子就选到喜欢的工作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人一开始的工作都谈不上多么喜欢。于是呢,相当多的人就因为“先喜欢才值得认真做”这种执念,而对当下的工作敷衍了事,不积极主动磨练技能,到不了胜任的地步,天天面对“挫败”、“无能”、“低价值”等各种感受。

结果呢,就是验证了自己的判断——果然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

这也是大部分人觉得“爱我所做”这种策略不靠谱的原因。

实则是,认知态度和方法,都有待转变。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分享了几种调试自己和工作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度过前两个阶段,请戳这里阅读——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又不得不做,怎么办?

04、做我所爱:完成这两个关键转变,把兴趣变成工作

做我所爱,这条路成功概率其实是比较小的。你环顾一下四周,就会发现,大部分的熟人,小时候兴趣多多,长大了向现实投降,选择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来谋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分工是根据需求来定的,“企业”考虑的是你能不能干好某件事,而不是你对某件事有没有兴趣,所以把兴趣发展成工作,就很困难,因为外部不关心,机会少。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很多人缺少必要的方法,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才能把兴趣变成工作。

那我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就只针对第二方面的原因哦。这是我这些年对“兴趣和工作”反复思考后的心得,应该对很多人都会有启发,有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样的兴趣容易变成工作。

我选择了两个区分兴趣的维度,“情境兴趣-个体兴趣”和“消费型兴趣-生产型兴趣”,用这两个维度,可以形成一个“兴趣矩阵”,把兴趣分成四类,如下图所示。


从兴趣矩阵可以看出,第四类兴趣(右下角),最容易转变成工作,这类兴趣,往往既是生产型兴趣又是个体兴趣。

很多伙伴不理解情境兴趣、个体兴趣、消费型兴趣及生产型兴趣这四个概念,我来解释一下。一旦你理解了它们,就可以理解兴趣矩阵,理解如何把一个兴趣发展成工作。

先说情境兴趣。

情境兴趣是由环境中某一事突然激发的兴趣。比如听见好听的歌曲就想我要多听听这个歌手的歌,比如陪着男朋友看了两欧洲杯觉着自己喜欢上了足球,比如看见萌萌的小猫想要养上一只,比如看了《攀登者》就萌生了爬山的想法觉着自己也会喜欢上攀登,比如看见美食广告就想要一饱口福……

这类兴趣,依赖于特定情境,很不稳定,时过境迁,可能就消失了。比如你到了成都喜欢上了串串,到了西安喜欢上了羊肉泡馍,可你离开成都、离开西安,过上一段时间,很可能就不再喜欢它们了。

我们的兴趣,一开始都起始于这个阶段,感官层面受情境激发和刺激,对某些东西产生了兴趣。

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兴趣,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今天对这个感兴趣,明天对那个感兴趣。到这个地方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到那个地方对那些东西感兴趣。

有少部分兴趣,会触发我们的认知行为,吸引我们去进一步了解它,认识它,研究它。

比如你听了一首歌很喜欢,就可能去了解了词曲作者,歌手,歌曲的背景,歌词的含义,歌手的履历……当你对相关信息了解得足够多时,可能会更加喜欢。而且这种喜欢,脱离了最开始的感官刺激,上升到了认知层面、知识层面,能够保持很长的时间。这个时候,兴趣稳定下来,就成了个体兴趣。

给个定义的话,个体兴趣,是指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知识领域的稳定的兴趣。

比如我的兴趣——阅读、写作,都是个体兴趣,相当稳定,已经持续了十几年。 比如微博上帮人识别毒蘑菇的程序员“赶尾人”,鉴别毒蘑菇这个兴趣,就是他的个体兴趣,他从高考结束迷上蘑菇,到2020年,“玩”了五年蘑菇,帮人做了2000多次鉴定。

情境兴趣与个体兴趣的差别,如下图所示。

消费型兴趣,是指通过消费物品(服务)来满足自己的感官需求心理需求的兴趣。

比如吃小龙虾这个兴趣,你要花钱买小龙虾,享受那种美味,它是消费型兴趣。

比如看电影这个兴趣,你要花钱买电影票,享受视听盛宴,它是消费型兴趣。

比如旅游这个兴趣,你要支付差旅、住宿、景点门票等费用,享受诗和远方,它是消费型兴趣。

类似的兴趣,还有很多,你现在就可以反观自身,看看自己的兴趣,有几个是消费型的。

通常情况下,消费型兴趣需要你支付金钱或等价来维持,其活动过程会消费别人提供的物品或服务。

生产型兴趣,是指能够创造某种“作品”的兴趣。

比如画画,某一次兴趣活动结束,会产出一幅作品。

比如做手账,某一次兴趣活动结束,会产出一本手账。

比如木工,某一次兴趣活动结束,会产出一个物件。

比如做蛋糕,某一次兴趣活动结束,会留下一个蛋糕。

通常情况下,生产型兴趣的活动过程,是围绕着创造某种物品、作品或服务进行的,活动结束,会生成特定的东西。

消费型兴趣与生产型兴趣的差别如下图所示。

理解了情境兴趣、个体兴趣、消费型兴趣、生产型兴趣,结合兴趣矩阵,我们就可以发现,那些能够顺利转换为工作的兴趣,是个体兴趣,同时也是生产型兴趣。

那要自己的某个兴趣转换为工作,最关键的,就是要先完成下面两个转变: 从情境兴趣到个体兴趣 从消费型兴趣到生产型兴趣

所以,接下来,我们来简单说说怎么完成上面两个关键转变。

从情境兴趣到个体兴趣,需要经历三个步骤:
多体验,获取第一步动力。
在感官兴趣未消退前,让认知行为参与进来,掌握更多信息知识
把兴趣与想要的价值绑定。

拿我女儿笑笑养猫来举个例子。

我家旁边开了家猫舍,笑笑进去看猫,看到几只萌萌的小猫,很喜欢,产生了兴趣。这个时候,兴趣是源自感官刺激,是情境兴趣。

后来她老惦记着小猫,晚上做完作业,就经常下楼去猫舍看,不断让自己置身在那个环境里,巩固自己的兴趣,很快她就知道了金渐层、渐层、蓝短、加菲猫、布偶、折耳、斯芬克斯等各种猫,并且自己拿手机搜各种猫的视频、知识等,掌握了不少关于猫的信息。然后她就决定要养猫。

笑笑妈妈担心笑笑像以前一样是一时兴起,买了猫又不养,就告诉笑笑,她需要先去了解如何养猫,有哪些常见的问题,都改怎么解决。笑笑很快付诸行动,列了清单,找到了答案。

这个时候,她的认知行为已经起来了,对猫的了解更多,喜欢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脱离了最初的“情境兴趣”。

于是我们就陪她各处猫舍去看猫,最后买了一只可爱的银渐层。

小猫买回来后,笑笑给它起名安十七,宠它爱它,喂食、铲屎等等工作,都做得很好。还买了一个本子,专门给安十七画画,要画下安十七在家里的各种表现。

现在笑笑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安十七,陪它玩一会儿。有时候写作业写累了,也会出来,找安十七玩一会儿。

到这个时候,我确认,笑笑对猫的兴趣,已经成了个体兴趣,稳定、持久,不会像以前养乌龟、养兔子那样,买回家就不管了。

笑笑养猫的过程,其实就经历了前面说的三个步骤:多体验,保持动力;多研究,掌握相关知识;绑定价值(这里是陪伴)。

消费型兴趣到生产型兴趣,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点是,改变兴趣就是要追求享受、追求愉悦、追求放松的旧观念。

比如玩游戏,一般人会觉得这本身就是追求乐趣、追求享受的事情。但实际上,不一定。玩游戏也可以不是为了追求乐趣,而是为了研究它,分析好游戏具备哪些特征,为自己设计游戏、研发游戏做准备。

观念变了,兴趣的性质就也就可能跟着改变,转向追求挑战、追求创造,就可能靠近生产型兴趣。

第二点是,不断琢磨怎么围绕兴趣向外输出价值

消费型兴趣,关注的往往是自己。而生产型兴趣,需要你关注他人,创造价值,输出作品。所以你要转换角色,转换视角,经常琢磨一下——我这个兴趣可以创造点什么东西。

比如旅游,除了我自己享受,还可以向外输出点价值呢?你这样一想,就可能发现,拍个视频介绍下某条路线,写个文章分享下路书,都是输出。

比如阅读,除了自己享受阅读乐趣,还可以向外输出点什么价值呢?知乎上写个回答推荐给求书的提问者,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推荐一下,画一张思维导图分享给想了解的伙伴,都是输出。

一旦你能够基于兴趣常常向外输出,你的兴趣就会发生转变,走向生产型兴趣。

当你完成了从情境兴趣到个体兴趣的转变、从消费型兴趣到生产型兴趣的转变,就具备了把兴趣变成工作的基础。

当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你还需要找到一份能与你兴趣结合起来的工作,或者围绕你的兴趣打造一份专属的工作。

05、小结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六千多字,主要的内容,大抵如下。

(1)有趣的工作,往往需要做一段时间才能评估。当你在这份工作中,常常有心流体验、好奇时刻、体验突破等表现时,意味着这份工作对你来讲,是有趣的。

(2)获得有趣工作有两种常见的方法——爱我所做与做我所爱。

(3)爱我所做要经历四个阶段:1)找到一份不讨厌的工作;2)提升能力,让自己可以胜任;3)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得职资本,拥有选择权和自主空间;4)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使命

(4)做我所爱,则需要了解情境兴趣、个体兴趣、消费型兴趣、生产型兴趣这几个概念,然后完成两个关键转变——从情境兴趣到个体兴趣,从消费型兴趣到生产型兴趣。

愿你早日找到有趣的工作,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
4 +1
安晓辉

微信公众号:安晓辉生涯(ID:programmer_sight);作家,职业规划师。

复制成功
工作能力  自我  价值  认知 

文章评论

总共收到0条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还没有帐号现在注册